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小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118+140-118,140
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拟从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5):96-97
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才情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诗坛,直到今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诗作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今天我们共同赏读《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之作。整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借助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把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对眼前无奈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浓郁,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本文带领学生深度的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诗意。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本文从着重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每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消息》、《黄鹂》等优秀诗作,都让人流连忘返。这固然是因为诗人写出了人们普遍体验到的真情至性,却也得益于诗人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作者在诗歌中广泛而成功地运用了抑扬艺术。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1896年至193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其代表诗作《再别康桥》问世以来,褒贬不定。音节的和谐,意境的恬美,使该诗备受青睐,但脱离时代背景,抒写个人感伤与惆怅,又为一些读者所不齿。近年来,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再别康桥》再次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一册。笔者于教学中,根据对该诗不同的接受态度,结合徐志摩生平及相关资料,深入探讨《,再别康桥》的思想主题,且形成了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诗歌的韵律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三十年代新诗发展的状况和以闻一多为首的新月派新格律诗主张的提出 ;《雪花的快乐》、《半夜深巷琵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作 ,诗的内在情感起伏与音节的音乐性高度统一 ,代表着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追求过程中各时期的成就 ;以《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作为例 ,从诗歌的节奏与押韵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韵律化追求 ,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再别康桥》是高中课文中的一篇,这也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所反映出对剑桥的眷恋、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风光的爱慕都从文字中得以展现,透过《再别康桥》,仿佛能够看到剑桥如画一般的魅力,能够看到徐志摩意气风发的模样,也能够看到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们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对于徐志摩诗歌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对于徐志摩剑桥诗整体风格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经典,对《再别康桥》的美学思想、艺术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对《再别康桥》的特色及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11月,是徐志摩第二次赴欧洲旅游在归途中写下的一首纪游诗。诗人对康桥有着深厚的感情,此次旧地重游,触景伤怀,感慨万端。“黯然销魂者,唯虽而忆矣”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心录的律动,透过秀丽的诗句流露出暗淡的忧思,堪称一曲离愁绝唱。  相似文献   

10.
康桥是一个让徐志摩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罢》和《再别康桥》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一生诗文之中。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颂的,便是《再别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故地重游。11月6日,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脸灸人口,但对这首诗的理解似乎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优美的诗句后面藏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由《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见出徐志摩先生的思想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教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别母校的,我以为它是告别恋情的。  相似文献   

13.
<正>《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作,题材为一首离别诗,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诗歌语言明丽轻柔、形式整齐精巧、画面优美宁静,营造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堪称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精品。此篇课文无论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案例题旨《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诗  相似文献   

14.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其人其事其诗2、赏析《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特色3、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教学重点:赏析《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的康桥诗包括在剑桥读书时的作品,也包括对剑桥自然景观的描绘,具有很多的共性,那就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言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诗的典型代表,研究《再别康桥》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可以对康桥诗有一整体的把握。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研究康桥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读者钟爱,流播广泛。其深层原因是此诗频繁运用古典意象,这些古典意象恰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吻合,从而激起审美共鸣。该文从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入手,探讨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具有的古典意韵。  相似文献   

19.
留学英美的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走的主要还是传统之路,《再别康桥》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它的艺术特点是通过描述康桥之景来抒发内在的深情,情没有直接倾吐出来,但又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如司空图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我们对徐志摩的印象大多来自他的早期诗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这类婉转柔糜、情致曲折的抒情性诗歌,对他的诗歌研究也多侧重其优美的意境和抒情的语言。他的后期诗作则相对引起较少的关注,而这类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诗作却隐含着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中年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严酷,使得诗人后期诗作多以现代人的疲惫、焦虑对现代社会作思考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