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者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在2008-2010年中以"第三者"为主要内容所涉及的54篇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探究所呈现出的"第三者"媒介形象。结果表明,对于第三者的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多以声讨者的角度报道事件,对于第三者自身心理探寻,精神需求,人身权益保障以及造成第三者现象的根本原因等问题涉及不多。进而引发笔者思考,媒介关于第三者的报道对于受众对第三者的看法以及应对第三者现象的方式方法是否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第三者效果假说”(The Third - Person Effect Hypothesis)由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在其《传播的第三者效果》(1983年)一文中提出.其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和高估大众媒介的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该假设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者效果假说包含两个部分:1.知觉假说:人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的影响大.这是人们对媒介效果的看法,与感觉有关.2.行为假说:有了上面的认知,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这是间接的媒介效果,与行为有关.拉维奇和斯坦纳(Lavidge&Steiner)建立起来的传播效果阶梯模式①可以说明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第三者效果是合理且有解释力的.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受众心理在媒介效果的产生上是有引发性的作用的.在确定这种分析路径是合理的之后,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解释“第三者效果”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的媒介权益——媒介竞争中的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某一行动主体的行为对与此无关的第三者产生的影响。媒介竞争中的外部性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而竞相争夺具有较强购买力的高端受众,在媒介的定位上,就是大量媒介进行高端的市场定位,少有媒体定位于社会弱势群体。高端定位对社会弱势群体具有负的外部性。盲目的高端定位不仅起不到赢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还会损害弱势群体的媒介权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变目前媒介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 一方面要建立公营的媒介机构。  相似文献   

4.
"第三者"形象经历了从"不可讨论"、"耻于讨论",直至被影视作品反复雕琢、塑造、示众。影视剧成为最有社会影响的形式之一,是"当代中国‘第一’的影视叙事艺术"。影视剧作为媒体作品的翘楚代表,和受众之间存在繁复交错的多向互动。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凝结,它精巧地探寻、汲取并提纯群体心理和潜意识,以期唤起共鸣,博取收视率。同时,又有的放矢地过滤、加工"第三者"的符号。大众传媒具备重构社会现实的能力,它创造价值符号的过程,又是媒介象征性权力规训受众、影响现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第三者效应"研究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研究.近年来,随着台湾学者对其进行的广泛关注,"第三人效应"成为了这一时期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之一.本文简单阐述第三人效应理论内容研究概况.回顾近十年内国内外学者对第三人效应理论的研究历程,总结各自发展状况及经验.并...  相似文献   

6.
从媒介经济的角度来看,口碑营销与鼠碑营销都采取"第三者"营销的模式,拥有成本低效果佳、社交化程度高互动性较强等特点,两种营销模式各有所长。在两种营销模式的运用中可以利用口碑营销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培育品牌,利用鼠碑营销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小小辞海     
什么叫“洗钱”? 洗钱,说白了就是把肮脏之钱(也称为黑钱)经过洗涤变成干净的钱。这里的肮脏指的是非法,洗涤指的是通过第三者或者银行,干净指的是合法化了。连贯起来就是:把来路不明或不正的钱财通过第三者或外国银行,把它变得貌似合法化。简而言之就是:黑钱合法化,也可以说使黑钱变白。  相似文献   

8.
曾伟坚 《新闻窗》2011,(6):83-84
媒介是智力密集型企业,媒介产品的生产从采编到制播,无一不是媒介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的结果。媒介产品的质量也与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工作热情有着丝丝入扣的关系。传媒竞争实质上是媒介人才的竞争,媒介人才是媒介所有资源中最为稀缺、也是最难获取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网络情景下分析了中学生及家长在社会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方面的第三者效果,发现在水平距离上,第三者效果作用明显。垂直距离对于第三者效果的影响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最主要的就是个体垂直距离主观感受强度会影响第三者效果。  相似文献   

10.
“超级女生”是2005年度我国最流行的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在大学生中也引发了收视热潮。本研究以传播学中经典的“第三者效果假说”作为理论指导,以“大学生到底如何收看超级女声节目?”作为研究问题。本研究对于取自广州和成都的两个大学生子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大学生中,不论是观众还是非观众均倾向于认为,别人受节目的影响要大于自己所受的影响,即“第三者效果”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显示:“相对心理理性度”等几个变量对于“第三者效果的强度”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是第一个立足于我国大陆的传播实践、专门针对“第三者效果假说”的规范而严谨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媒介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媒介的认知、理念或信仰,也可视为一种理解媒介的“心智模型”。媒介意识形态通过学习、模仿和传递得来,是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一种“软规则”,规制着媒介形态与制度的演化。近代以来,知识精英与国人的“媒介认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传统的媒介观念,二是来自西方的媒介观念,三是来自前苏联的媒介观念。三种媒介意识形态都曾影响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媒介制度安排。作为媒介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知识的供给在媒介制度变迁中显得异常重要,当媒介知识供给的曲线发生变化,媒介制度安排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2.
杨浩 《新闻世界》2009,(7):139-140
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大众传播媒介一直是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广告发布的平台,也是其他组织展开公关活动的客体。而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媒介公关则是很长时间以来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是实质上,媒介除了是信息传播、公关活动的载体以外,也是可以作为实施公关活动的主体存在的。作为整合营销传播的一种手段,公共关系也是媒介建构组织形象、塑造品牌价值、提高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如今,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媒体的发展趋势,对媒体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媒体人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者,也是决定媒介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媒体人在新的融合环境下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媒体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一、媒介融合下的新挑战1.媒介融合需要不同媒介之间协力合作,影响这一过程正常运行的僵化体制需要强力改革  相似文献   

14.
张宏莹 《新闻战线》2012,(12):80-82
在西方媒介管理体制中,媒介责任主要是指大众媒介对支持、推进民主进程负有基本责任之信念。也有人将媒介责任定义为媒介的社会义务与期望。媒介责任指向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则是指政府、媒介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媒介责任进行全面界定和评价,有利于厘清媒介所应承担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听广播或看电视时往往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语言表达。比如,在播音或电视片的解说中一律用第三者的感觉去表达既有第三者也有第一者角度的内容。有的主持人没能把握好自己主持人的地位与身份感以及特定的交流和表达方式,不是在主持节目,而是自己在表演。从他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我发现不论是播音员、解说员、还是演员、主持人,在语言表达创作时,他们都是语言表达工作者,他们的创作手段是相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中介论”的观点,指出“图书馆是实体性性媒介、关系性媒介和信息性媒介的综合体,也是特定性媒介、扩散性媒介和结合性媒介的综合体”,并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规制是指针对媒介的各种限制、禁止、鼓励和促进的政策。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媒介规制的构建是一个总体上不断放松管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媒介规制也出现了媒介规制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媒介规制不透明、媒介规制缺乏常规化、媒介寻租现象严重等弊端。为促进媒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对我国现行的媒介规制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陈旭 《出版广角》2013,(Z1):79-81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观点。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极具盛名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观点。本文试图全面、多层次、从整体上阐释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一、"冷媒介""热媒介"划分的三个要素麦克卢汉在论述他的观点时喜欢运  相似文献   

19.
人的媒介主体性与媒介的人性的辩证统一,即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构成了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媒介人性研究试图从人的本质角度阐明媒介的本源,探寻媒介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从人的角度看,主要研究人如何在媒介中发挥主体性;从媒介的角度看,主要研究媒介中的人性。媒介是顺应人性、促发人性还是背离人性、灭绝人性,决定了媒介发展的趋向,这是媒介价值发展的基点,也是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价值和首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洪旭 《青年记者》2010,(11):14-14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