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第二节 茶叶的功用 茶叶由药用发展成为饮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变而成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上曾对茶叶的功用有过各种记载。唐《本草拾遗》上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所著《茶谱》中也记载着:“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顽、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相似文献   

2.
我国盛产茶叶,种茶和饮茶的历史悠久。在《神农食经》上曾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更有精论: “茶之为用,味之寒,为饮为最,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代刘贞亮对茶叶益人以“十德”颂誉,颇有见地地评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品茶、话茶最早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据《神农本草经》上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先是被人们当作药材使用的,在先秦古籍中,“茶”“荼”二字通用,所以茶也称作“苦荼”。《神农食经》上说,常饮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载:“其饮,醒洒,令人不眠。”由于茶能清热解渴,兴奋神经,且气味芬芳,助人消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相似文献   

4.
茶之初     
《当代学生》2011,(Z4):85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证据除了云南等地的野生大茶树,就是众多的典籍记载了。其中就有神农氏的传说。神农氏为了给天下人寻求治病的验方,亲自尝百草。他什么草都尝,难免会中毒,靠什么解毒呢?靠的就是茶叶。他是怎么发现茶叶的这一功效的,有不同说法,但《神农本草》明确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被认为是一种解毒特效药。陆羽《茶经》认为:"茶之  相似文献   

5.
饮茶与防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饮茶历史 ,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到了饮茶的医疗保健作用 ,唐代《本草拾遗》上所载“诸药为各病之药 ,茶为万病之药”即为一证 ,而今茶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保健饮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茶叶中所含的保健成分有了较详细的了解。近年来 ,中、美、英、法、德、俄、加、日等国的医药界和茶学界的科学家 ,对茶叶的保健作用十分关注 ,发现饮茶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具防治功效 ,在防癌抗癌方面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本文简要介绍饮茶防癌抗癌功效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1 茶叶中的防癌抗癌成分茶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 ,它们约…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一书中,以这样一个“小事”做为引子:  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开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开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候,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渴。  办法乙: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洗开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泡茶渴。  办法丙:洗净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渴。  哪一种方法省…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是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 世界上“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中国战国时代的《种农木草》一书。 世界上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中国唐代的《封氏闻见记》。  相似文献   

8.
《茶经》·《茶酒论》与法门寺茶道研究梁贵林《茶经》:茶道之元典。山水赋灵气,南方生嘉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①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经过食用、药用两个阶段后,到了西汉,对茶叶的利用开始进入第三段,即饮用阶段。在此,可引汉...  相似文献   

9.
茶室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本是茶叶的故乡,但现今,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茶叶品牌却是“立顿”。虽说我们在唐代就有了陆羽的《茶经》,但向西方世:界介绍茶叶文化的却是日本的冈仓天心(1862~1913)的《茶之书》,  相似文献   

10.
品茶     
时常在起床时为了提神,抓起几瓣茶叶,用沸水冲上一杯。那杯中躺着几片绿叶,随着沸水的注入,上下翻飞,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茶叶必定要用十分的热情才能赶跑苦涩,淡出馨香;必定要饱受煎熬,才可瘦出风骨,领略出“茶话力略无尘土,荷香剩有水兼风”的境界。静望着桌上的茶,茶的韵味在眼神中弥漫,那缕缕的清香便是最好的回报。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梦梁寻》中有云“:人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唐代大诗人李杜又有“茗行此山中,玉泉流不歇”“落日平台上,春风咏茗时”的感叹。在《红…  相似文献   

11.
茶史说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远古人类在备尝百草滋味的过程中,开始知道具有苦味而甘香的“茶”可为药用。茶叶是作为药物进入人的生活领域的。但随着饮用者的增多,逐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2.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源远流长。明代杰出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饮茶之事。”他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期。也有人根据汉代王褒《僮约》,认为饮茶始于西汉。而成书于西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人在备尝百  相似文献   

13.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4.
    
茶与小说——《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这部旷世奇书几乎是以茶演绎展述情节内容的。《红楼梦》中的茶与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融为一体,极富诗意。作者曹雪芹可称为清代著名的“茶学博士”,他对茶的属性、茶具、茶水、品茗要略等茶艺事项认识得非常透彻,全书共描写茶事活动有280处之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茶叶     
我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饮茶的历史最为悠久,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今,茶与咖啡和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一、茶树原产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作为饮料,始于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农时代,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史记·周本记》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该书又载:“园有芳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带,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种植与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的神农氏时代 ① 。但是 ,人们对茶的认识及其饮用方式却是逐步深化与完善的。唐朝是茶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唐以前 ,人们把茶初当药用 ,后才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 ,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 ;至盛唐 ,饮茶在南北方蔚为风气 ,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 ,而形成了茶道。本文试对茶道的形成、茶道的内容作一论述。一早期的茶称“荼”、“茗”等。据文献资料记载 ,茶树原产于巴蜀地区。茶是从南向北、从西南向东南传播的。人们最初主要利用茶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云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相似文献   

17.
周杰伦有首歌叫《爷爷泡的茶》,里面唱道:"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的山水画/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歌词中提到的唐朝人陆羽,编撰了世界上第一本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被世人尊为"茶圣".茶作为"国民饮品",更是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人们习惯饮茶来提神、解渴、清心.但你知道吗,茶叶除了饮用之外,还有许多有趣的玩法,而...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中“茶”与“茗”两字共出现1227次,这些诗里涉及茶叶产地的又有不少。首先,分析各产茶地,可看出其分布呈现“多个中心,四面开花”的特点。其次,对产茶地等级作进一步考察,发现各地经济水平与茶叶发展及茶品质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即经济水平高的地方茶业发展快,同时好茶也一般出在经济富裕地区。  相似文献   

19.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出句易解,对句难笺。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注“分茶”曰:“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诗文笔记里常常说起,如王明清《挥尘余话》卷一载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杨万里《诚斋集》卷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观茶论》也有描写。  相似文献   

20.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盛唐时期,饮茶之风自南向北吹遍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于是,论茶专著出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茶叶开始了,国家收缴茶税出台了……所以史家有茶“兴于唐”、“盛于唐”之说。尽管在此之前,已有人对茶文化作过零星的论述,但是,人们在谈到茶文化史时,还是首推陆羽及其《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