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底,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绵羊“多利”;接着,美国人又“抛出”其用类似方法培育的两只恒河猴。此后一个多月时间内,国际媒体掀起了一股克隆报道“热”。我国绝大多数报纸也作了报道,不少报纸还作了连续报道,克隆一时成为科学界、普通老百姓乃至政界的热门话题。克隆是一项生物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该技术几乎家喻户晓,这不得不归功于媒体的“热”度报道。因而,本次克隆报道大体上是成功的,但就某些报纸的具体报道而言,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在报道方…  相似文献   

2.
透视克隆报道姜在忠自英国人宣布克隆成功绵羊“多利”以来,新闻媒体对克隆的报道确乎热了一阵。我曾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对克隆技术和克隆成果有很多疑问不得其解,是别人都读懂了有关克隆的新闻报道而唯我独痴?后来我发现很多人也没有搞清楚,而且是严重地不清楚。比如,...  相似文献   

3.
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无性繁殖绵羊“多利”,被称为“克隆”。这一消息被新闻媒体竟相报道,并引起了各种争论和人们的好奇甚至恐惶,“克隆”也几乎成了“复制”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本来对此无话可说,可是由“克隆”而引发的另一现象却让人不能议论一二。这种现象是什么呢?就是新闻流行语现象。“克隆”本是一个科技用语,可是因为它太时髦了,竟被某些“新闻异常敏感”的人借用了。手头有两份很有  相似文献   

4.
且莫等闲看科技名词规范化·宁吉祥·最近,英国一家研究所采用无性生殖技术成功地培育了一头小绵羊。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我国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绝大多数汉语媒体都把这只羊称为“克隆羊”,把这种技术称为“克隆技术”;甚至把“克隆”当动词用,什么“克隆出牛”...  相似文献   

5.
书业内外     
政协委员质疑名著“克隆”现象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我见过五花八门的《鲁迅全集》,或薄或厚,或大或小,尽管印刷、装订质量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盗版”。政协大会上,政协委员,今年72岁的鲁迅之子周海婴大声疾呼,一些地区的书刊盗版尤其是名著名篇“克隆”活动屡禁不绝,图书出版行业亟待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的一项大政策。新华社国内部参考报道今年开辟“试点追踪”栏目,并把延安退耕还林列为“追踪”试点之一。作为“追踪记”,如何能“追”出新意,“追”出社会反响,树新华社的“金牌”,对参加报道的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无性繁殖”报道应注意几个问题文有仁近一段时期,我国新闻界对英国科学家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绵羊“多利”及相关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及时、广泛地宣传了这一项十分重大的科技成就,同时,对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通俗的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8.
公众普遍只为绵羊多利而欢呼,科学界却更认为两只威尔士山羊——Megan和Morag才是最早被克隆的羊。“多利羊之父”这一称谓张冠李戴近10年  相似文献   

9.
今年“两会”是民主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承担“两会”报道的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也以这一重大战役的结束而告一段落。认真回顾总结今年“两会”报道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三个意识”,掌握规律,以利再战,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宣传,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底,英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即小羊“多利”。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争论。说白了,即引起了一阵恐慌。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人们比较理智了,更多是在讨论国际社会应制定有关的国际法,来规范这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之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国际传媒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倒值得我们深思。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存在着一股反对现代科技的思潮,似乎科技的发展必将毁灭地球、必将毁灭人类,因此,发出了救救地球、救救人类的呼吁。国内也有些人觉得这一思想很深刻,很能博取人们的掌声,于是便在…  相似文献   

11.
中美关系问题是新华社国际报道的重点之一。每年的五六月份,美国政府都要就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作出决定,因此这个时期的对美报道显得格外敏感和重要。今年的中美关系情况比较复杂。年初,美国舆论“大炒”所谓的中国向美国政党捐款一事,一些议员将此事和表决“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些人利用香港回归中国大做文章,给今年的“最惠国”问题设置障碍。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注意跟踪美国各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及时发回美国各方面呼吁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消息,为后续报道作了极好的铺垫。6月24日,美国众议院投票否决了反对…  相似文献   

12.
1月24日的《人民铁道报》报道,从1月15日起,(铁路旅客)客流开始上升,昨日客流量上升到300万人,其中直通客流量达到112.7万人,客流量为今年之最。一年有365天,当天的记录为一年“之最”,当然有一定的新闻意义。但再一算,既然是今年,当然是2005年。2005年刚刚过去了不到一个月,连一个月都没有的记录,何谈“今年之最”?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的特别节目“岩松两会观察”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除了以一种国内电视媒体目前很少甚至不曾有的节目方式参与两会报道,“岩松两会观察”在推出电视评论员。即专业的电视人任评论员,对新闻时事进行分析评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会”报道,一般都是各媒体当年报道的重大“战役”。可会议年年开,报道年年做,长久以来总是少有新意。然而今年“两会”报道,却让人耳目一新,全国不少媒体均有出色表现,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也有不少引人回味议论的新观点。报道内容形式变化,背后的新闻观念变化更加耐人寻味。本文试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①为例,作简单分析。一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会议报道、议案与提案报道、代表生活报道、相关评论。单从体例上看,与往年差别并不大。然而细读之下发现,报道角度、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成就报道历来为媒体所重视。每逢重大节庆或年终岁尾,成就报道都是极为重要的战役性任务。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不仅因为今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我国全面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而且因为今年是世纪之交,我国将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现新世纪的第三步跨越。搞好“九五”成就和“十五”计划的宣传报道,意义重大。   解放军报在组织“九五”成就的战役性报道中,确立了“突出主线,贴近读者”的报道思路,形成了“一点带两面”的报道方式。“一点”是把“从‘九五…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专职和业余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宣传要有新进展,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强;报道人员既要积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又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在此,笔者针对近年来一些报道员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分析、透视,谈点粗浅的看法。“克隆”新闻要不得利用“克隆”技术繁殖的羊、猴等动物,就像从复印机里复印出来的,都一个模样。笔者对此不敢妄加评论,但对“克隆稿”的现象,却如骨鲠喉,不吐不快。“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克隆稿”,来源渠道有这样几种:旧闻翻新“包装”。有…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30日,北京某报一版刊发了“五一”长假期间北京天气情况的报道。该报道的标题是“京城五一沙尘‘休假’”,其中“沙尘‘休假’”这一说法不妥当。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两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观点荟集的盛会。代表、委员们聚首北京.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报道好代表、委员们的观点,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两会”报道的一大重心。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媒体的观点报道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值得我们总结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数九寒冬,“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 “王选奖”)的问世,以及首届“王选奖”颁奖大会的召开,在新闻科技界涌起了一股难得一见的“热流”: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家主流报纸,新华网、人民网等二百多个知名网站对此竞相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王选奖”成为业内的热门话题,“王选”成为媒体上频频出现的词汇,单在“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今年第1期上,“王选”这个名字就出现了115次之多。 也许是他们做幕后无名英雄早已成了习惯,也许是他们对这个迟到的奖项期待了太久太久,“王选奖”的突然到来…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两会”报道佳作纷呈,3月8日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中国“弱势群体”感受政府关爱》一稿,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是新华社播发的一篇独家新闻,更是一篇难得的对外报道精品。精读,脍炙人口;细品,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