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吃午饭的时候,驰驰见桌上有他喜欢吃的炒猪肝,便将盘子拖到自己的面前。奶奶伸出筷子想夹菜,驰驰就大声地叫起来:“这是我的,不许你们吃。”见此情景,我非常生气,但没有立即板起面孔去制止,而是装着什么也没看见,和旁人谈起同事家一个名叫皓皓的小孩。见驰驰也在专心听我们的交谈,我便故意加重语气说:“我和我们那儿的人都非常喜欢皓皓,可一点也不喜欢另一个小孩。”“妈妈,这是为什么呀?”驰驰关心地问。“因为皓皓  相似文献   

2.
“驰”与“弛”【请你判断】例句:期终考试终于结束了,同学们紧张的情绪慢慢松驰下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错误辨析】“驰”是马字旁,本义指拼命赶马。怎能与“松”搭配呢?所以应该写作“弛”。“弛”是弓字旁,本义是指放松弓弦,后来指放开、松懈,与“松”搭配,是指不紧张或不严格。同学们在写“驰”与“弛”这两个字时,可以从偏旁上加以判断,切不可混淆。【正确用法】例句1:草原上到处都有骏马在奔驰。例句2:虽然此次洪峰刚刚过去,但是我们的神经还不能松弛,因为更大的洪峰马上就要到来了。“愁”与“筹”【请你判断】例句:面对这道难…  相似文献   

3.
丁春红 《广西教育》2011,(34):32-32
目前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多数教师都会对第一课时“避道而驰”,因为他们认为上不出亮点。但最近聆听了朱金华老师执教的《石榴》第一课时教学,我对“夯实基础,打造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下面我截取朱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谈“驰”字     
《木兰诗》中有“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句,教材注释“愿驰千里足“为希望骑上千里马”。“驰”释为“骑上”。笔者不敢苟同,特陈述如下: “驰”字的本义与赶马的动作紧密关联。许慎《说文解字》释“驰”字:“大驱也。……驰亦驱也,较大而疾耳。”可见,“驰”与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的文学理论,“道”和“美”一直是文论隐含的两个层面。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在古代文论中主要指的是儒道,在五四文论中主要指的是民主自由精神,当代“文以载道”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当代文论中“道”的渲染功能也在不断减弱。所谓“美”,主要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无论在古代文论还是在现当代文论中都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下的审美体验都不同,所以要对审美进行分类是很难也是不可能的。主要就中国文论中“道”和“美”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流变来谈文学理论对人文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追求“道”为最高目的。而“道”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廉”,十三经除了《尔雅》外,都是讲“道”的,故求“道”必须讲经、学经。厚厚的十三经,不知白了多少少年头,耗尽了多少聪明人的心和智,然而“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仍然是一头雾水。求“道”而不知“道”、不得“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私塾)的悲剧。道在哪里?道在脚下,道在心里。道是实践的,也是理性的。没有实践的“道”是虚“道”,是假“道”,没有理性的“道”。是盲“道”,是幻“道”。实践与理性的结合,才是真实的可行的“道”。  相似文献   

7.
一、评析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2009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推陈出新”的作文题。首先,它不是“话题作文”,因为这道题没有明确提出话题。其次,它也不是“标题作文”,因为这道题里没有指定以什么为标题:再次,它也不是“材料作文”,因为这道题没有提供“材料”:按常识,我们确实无法共识这是一道什么题型的作文题:但不少老师认为,这是一条新颖的好的作文题:赞赏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位数学老师对“a除以b,等于a乘b的倒数”这道判断题的对错出现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误的,因为“0”是不能作除数的,所以这里的除数“b”应该注明“0除外”这一要求;也有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既然“0”是不能作除数的,那么这里的“b”就一定不能为“0”,所以这里也就无需再用“0除外”这一要求进行说明。然而,最终的标准答案还是倾向了前者,因为教材中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注明了“0除外”这一要求,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不过,经过仔细分析和思考,笔者却认为这道判断题应当是…  相似文献   

9.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先贤对“道”之论述,表明“道”是一种空间体现,具有无限弹性;将人与“道”并列,这也说明了“道”是可具体而微的,是可以实指物种及其智慧的。“道”正是时间与空间之有机糅合,而并非仅就空间而言,现代物理学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的“道”思维及其美的内涵刘彦生《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为中国古代著述的“三玄”。《老子》玄就玄在其理论核心“道”的含浑性。因为《老子》通篇论“道”,却没有给“道”一个明确的界定。“道可道,非常道。”①故而老子提出用直觉体悟去把握“道”。...  相似文献   

12.
清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以兵部尚书佩钦差大巨关防,驰抵广东,领导了著名抗英斗争。作为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大吏,他力主严禁鸦片,反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犯,从而揭起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同时,他为了谋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不囿于传统旧习,开眼世界,探求新知,开创了中国有识之士了解世界之端,功莫大焉。本  相似文献   

13.
经和道     
以中国的传统思维看来,“经”和“道”,即书本和理论,思想载体和思想自身,是合二而一的。经就是道,因为经中记载着道,离经的道,被视作“不经”,“其道不经”是受贬抑的;道固着于经中,超出经的道,被视为“左道”,“左道”是邪道,“执左道以乱政,杀”①从而,“离经叛道”就成为中国语言中一个无须深省的或语,一个不容置疑的必然命题。谁要离了经,谁就叛了道,就得落个“离经叛道”的罪名,为社会所不齿,甚而招致杀身之祸;诳要叛了道,就得宣布同这个道势不两立,同它的经毫无瓜葛,另树一帜,叫作“分道扬镳”。各个道派之间,尽管在相互对立中各取对方的思想成分,以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都以保持自己“道统”的纯正,标榜自己属于正统无杂的“道”,为至上光荣。作人行事,盖以道为至上准则。  相似文献   

14.
“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将汉字拆开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我曾给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某教师给他的小孙子取名为“重驰”,原因是“重”字拆开来是“千里”二字,“驰”字拆开来为“马也”,二者合起来则为“千里马也”。这一名字寄...  相似文献   

15.
“玄”字本义索解与“道”之原型探求朱炳祥“道”是老子哲学的第一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范畴。但是“道”的原型是什么,却是古往今来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道”;玄扎之门,是谓天地根”中的“玄牝”也是“道...  相似文献   

16.
老子、庄子思想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语文教育思想,即对语言的作用,对语言表达──听、说、读、写的态度、方法等,过去研究者太少。本文研究了该思想:老子认为“道” 原始而语言后出,“道” 丰富而语言单调,“道” 具有两面性而语言只具单面性等,但语言仍有其价值,所以他对语文采取了以心悟“道”,朴实鲜少的态度。庄子也认为“道” 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因为相对的标准辩论没有意义,语言在传达过程中会出现偏差等,但也肯定了语言对表达“道” 的一定积极作用,从而对语文采取了不言、少言、不辩,由语言而悟道,悟道后就忘掉语言的态度。本文还分析了该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位数学老师对“a除以b,等于a乘b的倒数”这道判断题的对错出现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误的,因为“0”是不能作除数的,所以这里的除数“b”应该注明“0除外”这一要求;也有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既然“0”是不能作除数的,那么这里的“b”就一定不能为“0”,所以这里也就无需再用“0除外”这一要求进行说明。然而,最终的标准答案还是倾向了前者,因为教材中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注明了“0除外”这一要求,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相似文献   

18.
“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儒士追求的最高目标。孔子歿后,儒家分派。各家学派对孔子之道的理解也全然不同。本文以孔子的三位弟子曾参、有若、子贡对“道”的理解,将孔子之道分为“忠恕”说、“仁”说以及“文章、性与天道”说,并分析了孔子之“道”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穆  王玲玲 《教育》2013,(3):43-45
始建于1936年的天津市新华南路小学,位于天津的“五大道”。这驰文化积淀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当年,这里名人故居云集,异国情调醇厚,被称为天津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是海内外朋友了解历史、品味文化、传承文脉的鲜活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