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时代特征.齐白石擅长花鸟,山水,人物,称的上是一位全能画家,在他洋洋大观的作品中,花鸟虫鱼数量多,面目多,精品多,成就最高,也最有代表意义.齐白石的画中表现出天真、童心、自然、真切,而他的人越老越有童心,天真和童心足以去除浊气和俗气,乃是他绘画不同凡俗的主要因素.白石老人的绘画洋溢着爱的温馨.他的作品有儿童般的想象.什么是纯真?童真稚趣是一个极端."老小孩的那种"纯"不是单纯的"纯",而是经过了人生陶冶之后又"回归"的"纯",是一种复杂的"纯",其作品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他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宋祁是宋初文坛一位风流蕴藉而又才华横溢的文人,在社会环境的温床中,他无拘自己的才性,追求宴饮享乐,表现出追慕盛唐文人豪迈潇洒的一面.在词的创作中,他突出了写物与写心的结合,闺思与艳情的展露,宣扬了"乐"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3.
平淡自然乃是我国文艺审美的主流,苏轼受先贤尤其是受司空图的启发,结合他的创作体会,提出了“味外之味”的审美追求,并在文艺创作中加以运用,创作了具有“味外之味”的新文体和陶诗。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积极心理学、幸福教育等理念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经验,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理味"应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五味儿",据此构建了由五大维度和15个观测指标组成的心育课评价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观测记录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的核心。在中国关学思想史上,司空图用“辨诗味”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审美诗学理论,他所追求的美学理想就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练的艺术境界的创造中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味外之旨”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蒙古族学者法式善的一部论诗著作.这部诗话不仅在研究八旗文人群体的诗风特点、整体成就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在"吉光片羽"式的评论文字中渗透了法式善本人的诗学理念.在诗歌的本质要求方面,法式善力主"自写性情";在诗歌的审美追求方面,又反复强调"含蓄蕴藉"和"以清为主".同时,他还高度重视诗歌"诗气"这一构成性概念.  相似文献   

8.
郑道林 《学子》2013,(8):21
"语文没意思。""语文课没味道。"学生如是说,教师亦如是说。因此,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  相似文献   

9.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人性的一种抽象,实质是强调追求个人利益是从事经济活动的惟一动力.这一论断虽然与社会主义的理念不相容,但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无疑是一个进步,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还不能彻底否定它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味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说说"给力"     
"给力"是2010年非常流行的新词,无论在各类媒体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这个新词在实际应用中,既有动词的用法,也有形容词的用法,不同的用法,意思也有所不同."给力"的流行除了主流媒体的推动作用外,也符合标新立异等准则.他的流行又一次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强调"诗教",认为诗歌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教科书.他的"兴观群怨"说反映了他对诗歌的美学作用和文艺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中的精华和珍品.  相似文献   

14.
意象追求象外、景外、味外的虚拟存在,其符号化特征为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有待读者具体化的召唤结构,"空白"与"未定性"期待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在这个层面上审美意象与接受美学走向同一.意象符号的虚幻性、情意性、直觉性成为召唤结构自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他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首先对"味"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的内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如何达到有"韵味"的途径。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诗歌形象创作来说,作者在创造形象时要直致所得,万取一收;二是从诗歌意境的营造来说,创作者要做到离形得似,思与境谐。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从内容到方法对"韵味"说这一诗学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诗歌理论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爱情故事的结局以"分离"为主,"分离"模式又可分死亡模式和分手模式两种.穆时英的"分离"模式,是作家个人对爱情的不自信和追求感官刺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当时左翼"革命加恋爱"模式相比,"分离"模式结局是死亡,追求的是幻灭.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虽获得巨大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世界工厂"的建设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要求,也满足了人力资源由追求"量"转化为追求"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美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神"在艺术作品中主要用来比喻艺术作品的形神兼备.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意境"与"传神"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书怀诗歌心系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他走的是民族化大众化的"通俗"之路.他从古典诗歌、民歌、曲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土话"和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朴素、优美的诗歌话语.他立足于乡村和土地,写出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