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底层叙事是当下写作的热门主题。所谓“底层”,是指受教育程度、物质条件、政治地位相对较低的阶层,相当于“弱势群体”的含义。“底层叙事”通过描述下层民众的艰难生存与抗争,反映出当代作家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忧患意识,是他们通过作品对弱势群体倾注人文关怀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弱势群体成为国家、社会亟待关注的群体,并有发展为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的趋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维持了社会稳定,保障了经济发展,也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但对于弱势群体的生存始终缺乏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而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从伦理学研究弱势群体,使其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融入主流社会,或者促进一种良性互动,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弱势群体成为国家、社会亟待关注的群体,并有发展为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的趋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维持了社会稳定,保障了经济发展,也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但对于弱势群体的生存始终缺乏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而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从伦理学研究弱势群体,使其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融入主流社会,或者促进一种良性互动,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现状与脱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改革现行的扶贫政策体制,变“他救”为“自救”。通过改变投入方式,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很好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关怀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弱势群体子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教育关怀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消极关怀,对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必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理念,实现从临时性关怀到制度性保障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倍受关注的教育视域的弱势群体中,有一个始终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小学青年男教师。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面对着生存窘状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难形于色,他们是人们耳热能详的教育弱势群体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说人文关怀是教育最大的期待,那对这个教育特殊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无疑是对生命尊严的深刻体认,也无疑应该成为教育的一种信念。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多样性、分散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从人类、人权、人性、人情的角度看,社区对弱势群体教育关怀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国家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是社会民主平等进步的需要,是激发本人觉醒的内在需要,是构筑社会关爱环境的需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关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总策略,以文化、机制、实践三个纬度立体展开为对策,辩证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精神与行动、思想与技能、长效与速效、整体与个体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型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对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予以足够的关注,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管理。一、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成因分析“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援助的对象,是社会福利的接受对象。”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对象为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教育的残疾人子女、特困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单亲家庭…  相似文献   

9.
成人弱势群体是社会资本匮缺的群体,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网络窄、社会信任程度低和社会规范意识弱等方面,这成为成人弱势群体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障碍。弱势群体是成人教育的重点关怀对象,成人教育是提升成人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社会认同;构建学习型团体,培养社会规范意识,能够有效提升成人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关怀“大学生弱势群体”所采取的具体可行的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弱势群体问题已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强势群体和优势群体,弱势群体缺少平等的社会资源,在教育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面对这一教育问题,后现代关怀理论以真挚、自然的内在情感为依托,试图通过信任、对话和心灵关怀等方式,回应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关怀是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对于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关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体现出教育目的的重心转移;从“效率至上”到“兼顾公平”体现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从“城市中心”到“关注农村”表现出教育视角的转向;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表现出教育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对社区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外来工、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转型期重建伦理关系的需要,是人的自身完善的需要,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指出了对社区弱势群体多一份同情心,使整个社会充满爱心,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公民的良心,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高校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注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疏导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其更多的情感关怀;三是开展心理咨询,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四是要鼓励弱势群体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五是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全方位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改革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弱势群体”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弱势群体”的具体客观情况,决定了目前他们的思想状况具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因此,当前全社会都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人类意义的关怀。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我们讲教育的公平,其目的就在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人得到应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帮助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所以,教育公平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弱势群体”及其扶助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大学生“ 弱势群体”是指因经济贫困、心理不健康、身体素质弱、学习成绩差、思想行为不良等而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学生。大学生“ 弱势群体” 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但给高校的管理和学生成才形成压力,而且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我们应扶持关怀大学生“ 弱势群体” 。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为典型的“法制化”国家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立法体系较为完善且管理部门职责明确,以德国为典型的“补助化”国家实施减免税收的政策并对弱势群体展开全方面的社会救济,以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型”国家在全国统一推行各项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计划.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之特色,我国在关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还存在缺失且急需补足,应尽快地适用新的法律环境和运用新法武器,通过加强立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重点破解各类特殊群林的就业安置难题,从而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保护不应仅仅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各学科应保持其独特视角。弱势群体保护也不仅仅是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它还有着深刻的法哲学依据。罗尔斯和德沃金的法学思想有明显的弱势群体保护的诉求,包括差别原则、平等关怀和尊重的权利等等,本文将逐一考察这些理论如何支持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关怀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社会必要的教育理念,教育关怀更多的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以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是教育关怀的应有之义。而教育关怀是一种政府责任,只有政府才能相对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在教育制度层面保障教育关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大多数与规则和制度的不公有关。无论是保障起点与过程的平等还是保障每个人具有平等学业成功机会,都有赖于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制度安排原则。可选择性、以人为本、机会均等和差别对待是教育关怀在制度安排方面的有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