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阅读民国报刊时,偶然发现与周作人有关的三则史料,即周作人1937年1月5日在北平《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第94期所刊登的一条启事,北平《世界日报》1937年12月16日第4版教育界所刊发的一则有关周作人的报道,天津《每月科学画报》所刊登的周作人1943年在南京模范女子中学的一次讲演。这三则史料不见于周作人个人文集及钟叔河先生编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亦不见于有关周作人的传记、年谱及研究文章中,对周作人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故笔者把它们整理并发表出来,期待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田汉作为少年中国学会极具影响的人物,发起、推动宗教问题讨论,以至学会最终否决宗教问题决议案。他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使《少年中国》与《新青年》《新潮》鼎足而立,成为介绍新诗的重要园地和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但学术界对田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原因、时间及介绍人分歧很多。笔者通过查阅、分析、考证大量的文献资料,较好地廓清了田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原因、时间和介绍人。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在感情方面一直是淡化的,对于故乡的描述也是平白的。可是正是这种平白才更加张显出周作人的故乡之情。本文通过周作人有关故乡的散文,从浙东人的气质、故乡的气息、文化描绘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的故土之爱。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周作人早期思想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的非暴力思想和"爱之福音"的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周作人早期的文学观和人生观.在以往的研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一直未被重视,本文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以补周作人早期思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文化史料丛刊》第三辑,有一篇《周作人投敌的前前后后》,文章说单是1941年和1942年两年间,周作人以高级伪官的身份干过的重大罪恶活动就有七项之多,平均三个半月一次,不可谓不卖力。其中最血腥气的,是敌伪每次的“治安强化运动”,周作人都积极参加,多次亲身到“治安强化区”去进行“视察”。最丑恶可耻的,则有1942年5月,周作人以随员身份,跟随汪精卫到伪“满洲国”去庆祝伪“建国十周年”,并出席所谓“东亚教育大会”。还有1942年12月9日,周作人以所谓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曾经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是不争的史实。而关于他加入学会的时间,学术界主要有1918年10月(或秋冬)、1919年12月与1920年1月三种不同的说法。证诸此期毛泽东的活动情况与对少年中国学会的认知变化以及少年中国学会有关的文字记载,他加入“少中”的时间不是1918年10月,也不是1919年12月,而是1920年1月。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葛鑫 《文教资料》2000,(3):60-68
《文教资料》曾在1986年第4期、1987年第:期刊出了关于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史料,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团结报》《山西政协报》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对历史事实作了补充说明和辨证。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也召开了研讨会,围绕着周作人出任伪职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已在各报刊和书籍中陆续披露,人们对于周作人的了解更趋于完整了。为了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在本期组发了《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等四篇资料。《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一文,是1987年任上海电影总公司导演室党支部书记的葛鑫同志写给《文教资料》原主编赵国璋同志的。文章对当时沈鹏年、杨克林两同志所发表的“关于周作人问题的调查记录”作了必要的情况介绍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问题”的争议起因和争论过程。 时隔十四年,当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和鲁迅二弟的周作人有了更多认识的今天,我有1又一次整理刊市周作人的资料,是希望能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多种视角的、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以推进对周作人思想和创作研究的深入,这正是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研究者提出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单元课文]《最后一次讲演》《理解,应该是双向的———北京四中的一次辩论会》(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讲演与辩论知识比较。讲演和辩论的异同点是:第一,都隶属于议论文范畴,同时又都具有口头语言的特点。讲演就是演说,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发表个人的见解;而辩论则是参与双方就有分歧的问题所进行的争辩。第二,都有一个确定的题目。讲演的题目是自定的,必须适合自己讲演;而辩论的题目则是给定的,必须简要明确。第三,都有一个认真准备的过程。除即兴讲演而外,讲演者必须围绕既定的题目精心准备讲演…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对周作人的尊重和理解,对周作人文学成就的肯定以及文本中的具体接受三方面叙述分析了张中行对周作人其人其文的接受和超越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美学熔为一炉,凝聚着日本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日本通,周作人对日本茶道情有独钟.日本茶道触发了周作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并对其生活观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史料的匮乏等原因,1940年代的周作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洼地.论文通过对周作人1940年代的两篇重要演讲佚文《华北教育一年来之回顾》《东亚文化一元论》的呈现与分析,力图辩证看待遭遇家国之变的周作人的复杂另面.同时探讨周作人在演说中所体现出的对他一再坚持的“儒家”的悖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1919年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是先进知识分子在爱国感情驱使下,为实现富民强国组成的爱国组织。他们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抨击,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但在少年中国学会中,会员成分复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有绝大多数,掌握着学会的领导权。尽管如此,少年中国学会仍通过爱国主义把成员聚在一起,并在很长时间里通过爱国行动而存在。总之,少年中国学会是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统一战线组织。  相似文献   

17.
郭骁靓  何睿 《海外英语》2014,(15):112-114,119
该文基于自建的历时类比语料库(1905-1940),通过量化数据分析手段研究了周作人译作和原创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主要考察的数据是标准形次比、平均句长和平均词长。该文得出的结论是:1)在20世纪30年代前,周作人的译作较大的影响了他的个人创作,这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行文风格和个人文学思想的形成三个方面;2)在20世纪30年代后,周作人的译作和个人创作在行文风格方面出现趋同,这主要是受他个人的文学观念所影响,这一时期周作人的译文数量减少,给个人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不断减弱;3)通过翻译国外的各种文学作品,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获取了许多异域思想,其中诸如人道主义和美学思想等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价值取向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生活之艺术"是周作人"人学"思想的发展,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命题.对周作人后期的为文为人有着鲜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师的细节     
孟祥海 《今日教育》2013,(7):108-108
叶淑穗回忆周作人“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此人颇讲礼仪。记得第一次到八道湾去见周作人,我们走到后院最后一排房子的第一间,当我们轻轻地敲了几下门以后,来开门的是一位戴着眼镜、中等身材、长圆脸,留着一字胡,身穿背心的老人。我们推断这位可能就是周作人,可是开门的人,听说我们是找周作人的,紧接着就说,他在后边住。由于和周作人是初次见面,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往后走,再敲门,他们回答说,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冲淡平易、闲适淡雅的闲适小品文.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十分浓厚,尤其是他对于晚明“三袁”的“性灵说”的推崇,成就了他闲适小品文主要的文学风格.通过梳理周作人小品文形成的源流及其创作过程中的主张,以及其小品文最终的命运,来逐层探寻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估价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文学价值,力图给它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