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和下商洋     
《历史学习》2006,(11):47-47
宦官郑和屡次下南洋。第一次航行发动于1405年,计有大船62只,小船225艘,上载军民27800人,最大的船,长440英尺,宽186英尺,即次级之船亦有370英尺长,横宽150英尺。这样的巨船只见于书刊不见于实物,可是1957年考古学家在当日船厂附近发现有船舶舵等一桩,经过估计,其舵叶之高宽都应当在20英尺以上。  相似文献   

2.
“飓风黑雨,雷电交错,洪波巨浪,推山倒岳……”这是600年前、1405年7月11日的天气记录。在“天下第一港”——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人头攒动,舰船云集。世界上第一支由200多艘舰船和27000多名人员组成的庞大特混舰队即将驶向浩瀚的大海。这次起航,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伟大航程的序幕——大事记七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今印尼爪哇岛)等国的朝贡使节和商贸换回的数十船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几个月后,郑和第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  相似文献   

3.
沙船简介 沙船,顾名思义,是可以在布满沙滩的航道上航行的船。这是我国最古老的船型之一,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朝,沙船就已经出现了。 沙船的特点是:宽,大,扁,浅,平底,方艏,方艉(俗语叫方艄);可以单桅单帆,也可以多桅多帆;舵叶较宽,在浅水航行时,舵叶能够升起以免触底,在深水航行时,舵又可以降下去以增强舵效应,减小船的横飘。  相似文献   

4.
明史讲座     
现在讲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问题:郑和下西洋的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一) 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首先说明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明朝时候把现在的南洋地区统称为东洋和西洋。西洋指的是现在的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地区;东洋指的菲律宾、日本等地区。在元朝以前已经有了东、西洋之分,为什么有这样的分法呢?因为当时在海上航行要靠针路(指南针),针路分东洋指针和西洋指针,因此在地理名词上就有“东洋”和“西洋”。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呢?主要是指现在的南洋群岛。  相似文献   

5.
传说有一次,隋炀帝乘船下扬州.在航行途中,木船底部出现了一个长13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漏洞.船开始漏水,必须马上补洞,可船上没有多余的木板,船匠只找到了一块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木板.如何用这块面积小的正方形木板来补比它大的长方形漏洞呢?这可把全船的人难坏了,大家开始慌乱起来,其中有个小伙子显得很镇定,一直在思索什么,并在木  相似文献   

6.
风浪里的船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公司买下了一艘船,一艘伤痕累累的船。要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受损伤的。这艘1894年下水的船,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劳埃德保险公司为什么要买下它呢?  相似文献   

7.
日本金崎贸易有限公司设计了一种高速节能型远洋船,其燃耗减少了30%,巡航速度增加了20%。传统轮船的转舵一般安装在螺旋桨的上方,使其在低速行驶时易于转向,其转舵比实际需要的大,放高速航行时由于水的阻力而造成大的能量损耗。金崎公司设计的高速节能轮船,其转舵设在螺旋浆的后侧,当船高速航行时,舵被液压往抬至适宜的角度以消除航产生的阻力。并且,为保证高速航行时可靠的转向,在螺旋桨的前面安装有一个小的转舵。当在港口或捕鱼区低速行驶时,后舵降低到水中与前舵联合运作。采用这种方式的转舵能使燃耗降低30%,速度增加20…  相似文献   

8.
大海里的船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相似文献   

9.
大海里的船     
《现代语文》2005,(8):33-33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沉没过。  相似文献   

10.
我很高兴在哈尔滨跟大家有见面的机会。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我从几百年以前讲起,一直讲到对于二十一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展望。 历史学家普遍地承认,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技术是胜于欧洲的。我只举一个例子:公元1405年到1433年,这是在明朝初,有有名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记载。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郑和用过60条船,其中最大的船有440尺长,这样大的船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地方可以制造,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很乐意乘私人小船享受一两周的假期,但如果要在海上度过七年的宝贵时光,毫无疑问大部分人是从来不会想也不敢做的。然而,这正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经历。汤姆·克拉夫顿和凯西·克拉夫顿带着三个孩子,驾驶着他们43英尺长的帆船纽瓦维达号环游了世界。在过去的七年里,一家五口航行了30000英里,游历过20多个不同的国家,于近期返回了家乡。  相似文献   

12.
在哥伦布等人“地理大发现”前半个多世纪,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领导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地区,前后经历30多个国家。这是近百年来史学研究的基本结论。但2002年,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到达美洲并环球航行”的新论,一时全球为之轰动。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如果讲得不生动具体,学生就很难记忆。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忆知识,现介绍几种方法。一、进行比较。有些事物,学生缺乏具体感受,很难理解记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具体感受。如教《大航海家郑和》一课,教材中写到郑和乘坐的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151.8米),宽十八丈(61.6米)。如果只告诉学生这几个数据,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不知这只船究竟有多大。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计  相似文献   

14.
在大海上航行,没有不带伤的船。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原属于荷兰福勒船舶公司,它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一直没有沉没。  相似文献   

15.
自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3年)始,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年)止,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英雄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规模浩大的舰队,访问了“西洋”(即今南洋和印度洋一带)三十多个国家。“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时间上看,较世界史上著名的葡萄牙人迪亚氏和热那亚人哥伦布所完成的航海事业,都早过半个世纪以上。本文拟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结果是元朝统治的复灭和明封建帝国的建立。这一次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历史上所有农民革命一样,对社会生产力起着推动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问题》2005,(4):48-48
郑和七次远航的伟大壮举已经过去600年了。600年斗转星移,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仍然能找到当年“和平之舟”的身影;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这一切表明,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为世人认同,为世界称道,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和平实践。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精髓,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要玉帛不要干戈的…  相似文献   

17.
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强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航亚、非两大洲沿海各地,不仅加强了这些地区与我国的联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由于这一航行,远在西方航海家哥伦市与达·伽马之前近一个世纪,并且后者的航行无论从出航的规模,还是从舰船的先进性,都是无法与前者比拟的。因而由世界航海史的角度去考察,实为亘古未有之壮举。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又一伟大贡献,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保太监下西洋”,自明清以来,就为妇孺皆知,但是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却众  相似文献   

18.
作文素材     
大海上的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  相似文献   

19.
在我省,星罗棋布的天然湖泊有290多个,密如蛛网的大小河道有2900多条,水域面积共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历来有“水乡泽国”之称。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辈砍巨木制成独木舟,往来于这些河荡之上,这是我们江苏地区最早出现的舟楫。1965年武进淹城地区一次出土三条独木舟,现在南京博物院展出的一条,船身长4.5m,船体宽0.76m,船首成尖形状,略向上翘,船尾成U型,船内可坐二、三人。在如皋及连云港等地也曾  相似文献   

20.
霍恒丽 《学周刊C版》2010,(12):195-196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因为他从小幻想当一名领航员,就用密西西比河上轮船领航行中水手们测水时的喊声“马克·吐温”做了笔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水深12英尺,表明船可安全通过。马克-吐温后来真的做了一个时期的领航员,在大河上下航行和停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