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已经确定了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已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文化遗产。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服膺,是其思想的高峰。我们学习和研究鲁迅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和主脉。忽略和淡化鲁迅精神的本质所在,是不可取的。我们目前面临着继承和弘扬鲁迅精神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被神化,中学生越来越疏远鲁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有7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其中有近7%的学生排斥鲁迅,85%的学生不愿阅读鲁迅的作品。不仅中学生疏远鲁迅,就连小学生也觉得鲁迅面目可憎,高不可攀,小学语文教师更害怕鲁迅教学。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被神化,中学生越来越疏远鲁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有7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其中有近7%的学生排斥鲁迅,85%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是存在和发展着的一种文化传统,但又不是唯一的文化传统,这就意味着鲁迅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蜿蜒起伏的。鲁迅研究者总希望鲁迅一直热着,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龙头老大,只要坐上鲁迅研究这班车,就会青云直上,成为永远的先锋派,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李何林先生是坚定信仰鲁迅的学者 ,热忱传播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的教育家。他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 ,不唯上 ,不阿世 ,不讲情面 ,不为流行的时尚观点所左右 ,对于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反对鲁迅的做法和原则问题的观点 ,都针锋相对地进行论辩。他谨守毛泽东的鲁迅论 ,认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创作 ,特别是巧妙地用马克思主义来肯定鲁迅早期和前期的一些思想观点。他重视解读鲁迅原著 ,运用“串讲”的方法讲课和著述 ,开“细读”“精读”的先河。他重视向中学教师答疑解惑 ,希望通过他们向中学生宣传鲁迅 ,普及鲁迅。李何林先生鲁迅研究的成就和历史的———个人的局限 ,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言语     
1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计划受挫,是由两个小问题导致的: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2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愿意做他自己。3好多人读着鲁迅,却做着鲁迅笔下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整个的战斗生活中,诗歌创作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鲁迅诗歌,共发现六十一题,七十八首。其中自由体新诗八首,民谣体讽刺诗四首,鲁迅自称为“活剥体”的讽刺诗三首。余下的六十三首全为旧体诗。鲁迅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篇篇跳动着时代脉搏,首首翻卷着斗争风云;是向旧社会进击的号角,是催促新社会诞生的战鼓。它犹如战地黄花,分外芳香,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9.
鲁迅继承并践行着儒家思想中积极有力的一面,并根据当时中国和个人实际对其不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但现实的困境又使他将目光时时投向现实之外,于是,庄子为鲁迅提供了一条自我解救的途径,但鲁迅做不到庄子的洒脱,庄子的思想更深刻地激发了鲁迅的战斗激情和反抗意志,道家思想在鲁迅身上衍化为另一种儒家思想,让作家在绝望时仍有力量,在孤独时仍不孤立。  相似文献   

10.
因为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作为名篇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只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鲁迅作品深刻的批判风格与艰涩的语言形式让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有了一个"去鲁迅化"的争论。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关注点不在于"去鲁迅化"争论的本身,而是鲁迅文章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鲁迅,理解鲁迅,并喜欢上鲁迅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梁启超与鲁迅都继承了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但是,在他们以身许国的人生经历中,梁启超与鲁迅却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特征:梁启超怀终身不改睥睨天下的英雄情结,鲁迅则体味着寂寞与虚无,具有深刻的孤独意识.在梁启超与鲁迅这不同的精神特征背后,站立着两种人格:一种是奉行着“内圣外王”之道的古典人格,一种则是具有清醒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现代人格.梁启超与鲁迅不同的精神特征及人生归宿,对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河床上驱离鲁迅是时代的悲哀。在平庸浅薄的社会里,当然不需要严肃和高雅,但这至少说明当代文化的堕落。鲁迅永远站在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俯视着芸芸众生,任他们喜怒哀乐、嬉笑怒骂。鲁迅,永远活在时间的堂奥里,活在空间的峭拔上。  相似文献   

13.
假如让时间折叠一个世纪,让李昆武遇上鲁迅,让他看见我,即使在他的时代里。时间:某时代地点:某咖啡室人物:李昆武与鲁迅我们相约在那旧时代的咖啡室里,搅拌着无糖的黑咖啡。我们暂时不提及国人的颓败,我们谈音乐,谈名著,谈理想。但我想,不提及时事的鲁迅根本就不是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玲与鲁迅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和革命作家的导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仅用自己深邃的思想教育和影响着广大文学青年,而且在生活上用无微不致的关怀温馨着青年作家的心。我国许多老一辈作家的文学生涯,都和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女作家丁玲,便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用思辨的眼光,冷静地洞察、思考着这个社会,他的伟大在于他的深刻,他的孤独和他的超前。鲁迅是说不完的,在过了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议论着他,他小说中的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他所看到和发掘的问题依然存在。小说中深刻揭露当时国民性的弱点,这被认为是鲁迅的独到和伟大之处,我觉得仅仅把鲁迅对当时环境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描述概括为对国民性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不全的,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0月19日晨,一代伟人鲁迅病逝于上海。著名作家郁达夫当时就说:“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人是倍加爱戴自己民族的英雄、伟人的。鲁迅身后,享受着无比的尊荣。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收进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和鲁迅的作品。但是,曾几何时,一提到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就是“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战斗者形象,学生只可仰视而没有亲近的冲动;再加上应试教育作祟,有的学生说自己最怕读的就是鲁迅的文章。这是在让学生崇敬还是远离鲁迅?推而广之,教材中的其他英雄、伟人,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呢?我们编发刘发建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例,一方面是表达我们对鲁迅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都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让伟人以鲜活的面貌走向学生,让学生有与伟大的心灵交流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而且身为父亲后,亲自实践,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中国的历史语境中 ,启蒙注定了异常艰难。专制统治者与其制造的民众必然要抵抗和拒绝启蒙。鲁迅的小说不断展示着启蒙的困境 ,只是提醒人们丢掉浪漫的幻想 ,正视启蒙的艰难。鲁迅在参与启蒙化运动之时就对启蒙有所质疑 ,似乎对打破铁屋不抱希望 ,但事实证明 ,鲁迅并未绝望 ,而是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启蒙 ,在绝望的废墟上不懈地努力。在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矛盾中 ,鲁迅始终坚守着化大众的启蒙立场 ,即使置身于主张大众化的阵营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