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等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本文尝试把语文“读”“说”引入思品课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话使我们深深地懂得,“读”是语文的精髓,学习语文就是要能说会道,文笔流畅。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有实用性技能的一面,又有文化永恒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五读法”即读通、读懂、读精、读会、会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五读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达到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的目的。我在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采用了“五读法”,效果较好。“五读法”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诗流畅地读出来,不读错字,不读破句。根据这一点,先指导学生把《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读通读流畅,在朗读中注意读准确“朝辞”的“朝”读(zhāo)不读(chāo)、“一日还”的“还”读(huán)不读(hái)、“啼不住”的“啼”(tì)不读(dì)、“万重山”…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在突破作文教学的重难点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导”来培养学生写作情趣,将学生“导”入作文环境中,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写作锻炼。一、导“阅读”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能促使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两创”教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行教学民主,摆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主动发展,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分课内“放”、“引”、“创”;课外“读”、“议”、“练”。“放”就是开放。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自学、交流,在自学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两独”,即: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发表不同见解、容忍错误的极其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心情舒畅地参与讨论和交流。教师对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内容、范围不加限制,小则一个标点符号,大则文章的主题、语言、情思、文笔,甚至可以是与…  相似文献   

6.
“读”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中听说读写四大重点之一,对它的优化也就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读”的优化,既可“减负”(可作为  相似文献   

7.
苏秀键 《学周刊C版》2014,(12):184-184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应用、积累,思想情感的表达、回味等,均以“读”为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以“读”激情,以“读”激趣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取新知.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读”.然而,“读”必须目的明确,即让学生“读会”和“会读”.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6):37-38
设计理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学本课无须作烦琐的分析讲解,而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读”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读”的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蕴、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课后,老师就让学生读课文,初读感知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等学生简单说出后,又让学生读课文,并告诉学生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描述这件事或这个人的,读后交流汇报;一生说不到位,别的学生补充;都谈不到位就再读课文,读后再谈。总之,老师是断然不能开口说话的,好像一张嘴就是没有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就没有做到“以读为本”,就会背上“填鸭式”“满堂灌”的黑锅。  相似文献   

10.
读中四悟     
王静 《教育艺术》2001,(10):57-5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有宜 ,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他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这就启示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 ,以“读”为主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轻读悟境轻声读 ,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在读中借助语音 ,凭借想象 ,感知语言内容 ,还原课文画面。因此 ,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书是知识的阶梯,只有多读书,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是怎样读书才能更快更好呢?我认为有两条很重要,一是兴趣,二是坚持。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自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才能逐步提高课外阅读的水平。要想提高阅读的兴趣,我有几个好方法:1.结合自己所学的课文,找课外读物充实自己。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如果还觉得意犹未尽,就可以读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将相和》《赤壁…  相似文献   

12.
黎第兰 《新疆教育》2012,(7):104-10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完全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自己成了旁观者,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时间一长,学生就感到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读书有味呢?我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手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增进阅读,从而达到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相似文献   

13.
一、默读与思考同步 ,感知语言内涵“大纲”要求重视默读 ,从二年级开始要学会默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 ,默读要做到有一定的速度 ,还要学会边默读边思考。我们知道 ,一篇文章的信息很多 ,有的是重要的、关键的 ,有的是枝节的 ,无足轻重的。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边读边想 ,进行有效地取舍 ,把重要的信息收入记忆库中。如教学《不懂就要问》一文时 ,教师可开门见山 ,据题提问 :课文讲谁不懂 ?不懂什么 ?要问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让学生带着问题 ,借助拼音默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划划圈圈 ,边读边想 ,初步感知了课文 ,…  相似文献   

14.
"读"作为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力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5.
本模式从读入手,读是方法,悟为途径,培养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根据教与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本模式大致包括自读自悟、互读互悟、导读导悟、细读品味、读法迁移五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学习语言要经历三个阶段 :“入乎其内”即吸收 ,“化乎其中”即理解 ,“迁移运用”即应用。其中“吸收”是基础。吸收主要靠阅读。因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读的训练 ,以读代析 ,读中求悟。一、品文美读 ,品味文章词句之精妙《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只有不断地读 ,才能不断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然而学生的语言基础有好坏之分 ,对语言的感悟各不相同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由品文美读。如《桂林山水》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读”,从来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要保证其效果、效率,就必须坚持正确的“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要把“读”的指导和“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受到思想教育。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19.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0.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深知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明确,强调其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至理名言。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