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水丽 《宁夏教育》2005,(11):53-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川页应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到生活实践中去探究、去发现,它是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一、学习空间扩大化陶行知先生说"传统的教育在组织方面,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并把这种学校比喻为"一个鸟笼"。他要求粉碎"笼"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一朵花,盛放在青春灿烂的花园;语文是一座城堡,吸引着探索者追求的目光;语文是一座灯塔,为迷茫的心灵指引方向。的确,语文是美的。它的学习过程总是充满着感性、激情与诗意。语文教学过程也应该是美的。它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感悟生活,升华思想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文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被纳入学生的生活中,语文就有了生命的灵动。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氛围中成为生活的富有者,成为会生活的人,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处不在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返璞归真,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殷小燕 《教育》2015,(8):40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有效。"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做到生活与学习相互融合,从而让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生活化"开设课堂小诊所,体验真生活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6.
语言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的误区,走进生活,让学生真  相似文献   

7.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源泉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为此,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实现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用“文字”传递信息,语文与社会和生活形影不离,更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言语转化为语言的过程,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让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生活之中到处是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义教学的高耗低效.跟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仅仪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使命.平时紧紧用着考试转.考试大纲要求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殚精竭虑于教学生懂“怎样解题”.学生疲于应付练习、考试.因此教师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模式是封闭的.教学方法是僵...  相似文献   

10.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新课程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那么,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如何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新课程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那么,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如何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  相似文献   

14.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传统的语教学不注意立足于现实生活,使语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艺学。语教学应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探求回归之路,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的小环境中为语顺利回归导航,以达到提高学生语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产生语文,语文反映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因此,有人呼吁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的实施给了语文课堂全新的模式,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课堂上出现了“虚”、“闹”、“杂”等现象,使语文课失去了本来面目,把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化了.因此,要还原语文本色,要简单学、平淡教、扎实讲,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把生活引进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追求。1郾再现生活场景,在活动体验中零距离解读文本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活场景,能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在活动体验中零距离地解读文本。如在教学归类识字认识几种树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资源,把学生带到操场,认识学校的树木并用“有……还有……”说说校园里的树木。特别是文中讲到的“松树、柏树”操场上刚好有,而事实上不仅学生,还有很多人区分不出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呢?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节",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大胆地筛选和补  相似文献   

20.
正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都不尽如人意、综合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着仅有的几本教材上。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