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锁定考点]1.理解文言词语。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等。2.翻译句子。理解句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句式。3.理解、概括选文内容。理解选文的基本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或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意图,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作用,评价人物形象等。4.品析写法。品析选文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5.谈阅读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阅读选文的感悟。6.迁移与运用。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走向分析近两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背诵默写;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等。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问答题四种形式。一般来说,背诵、默写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理解常用实词、虚词以解释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以选择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对文章写作特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200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则将在基本保持前两年题型的基础上,力求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阅读     
从辽宁省近几年的考题看,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四个要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中心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4.
王晓华 《初中生》2015,(9):42-44
考点透视 1.理解重点字词.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侧重考查相同字词在不同文章中意义与用法上的差异. 2.翻译重点句子.多在两文中各找一典型句子由考生用现代汉语写出该句的意思. 3.理解选文内容,并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如整体概括选文内容,或划定段落、句子概括内容,或比较选文内容的异同. 4.比较选文写作手法的异同.有的考查学生对选文写作特色的把握;有的考查两文写法上的异同,有的要求例谈文中的某种写法等.  相似文献   

5.
王晓华 《初中生》2016,(9):39-41
考点透视 1.理解重点字词.包括重点实词和虚词. 2.划分朗读节奏.如:选出断句正确或错误的一项,给句子断句等. 3.翻译重点句子.包括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4.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指定的内容,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等. 5.了解文学常识.明确作者相关信息,了解作家作品等. 6.领悟文章主旨.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获得了什么启示. 7.分析写作特色.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赏析句子等.  相似文献   

6.
中考文言文阅读走向分析近两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背诵默写;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诵读、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等。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问答题四种形式。一般来说,背诵、默写以填空题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是指考生能够在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整体内容要点的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文言文阅读板块中要求能力层级较高的考点。在高考试卷中具体体现为对阅读材料中主人公相关信息的理解整合和把握筛选,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概括和推断,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概括和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概括总结等等。  相似文献   

8.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阅读涉及七个考点,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高频考点为文言实词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文意理解题以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一、设题特点分析高考文言文从全国卷到各省市自主卷,无论命题形式还是分值分配,逐渐趋于稳定。2006年17套试卷文言文考查均由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组成,涉及到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断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相似文献   

10.
<正>其实,阅读文言文实词比虚词和句式更重要,因为理解实词是解读文言文最重要的前提。然而,在阅读文言文之时怎样提取大脑中的实词积累,结合语境推断实词的意义呢?下面介绍几点方法以供参考。一、借助句子意义推断实词意义词不离句,实词自然需要依靠句意来理解,尤其是难度大的实词,更需要要根据句子意义来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陈公弼传》"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一句中的"蠲"字,理解难度太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高考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和得分率,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古文。近年来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史传类文章,以记人记事为主,如2000年选自《三国志》,2001年和2002年均选自《史记》,而2003年则是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上各选取一节组成一篇文章。其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其次要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  相似文献   

12.
黄新 《中学文科》2007,(3):39-44,48
【热点概括】 主题词:外扩 比较 现代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热点内容有:文言词语(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和虚词等)的解释、文言语句(特殊句子、重点句子)的翻译、文言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概括内容、简析结构和表达的特点、品味语言等)的理解等。  相似文献   

13.
一、中考文言文考点聚焦1.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3.划分句子节奏。4.对文言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5.分析主人公性格特征。二、选题[无锡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王翦将兵  相似文献   

14.
[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备考指导]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常用实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以《桃花源记》为例:1.通假字。“便要还…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要培养高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每年高考 ,文言文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2 0 0 2年《考试说明》重要变化点之二 :“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或句子。”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意实词的理解和落实。在复习备考中 ,我们要狠抓文言文实词的复习 ,把词义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作为主攻方向。以课本为基础 ,着重复习训练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一、讲清本文 ,适当引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要把握一个词的纷繁的意义 ,就需要了解一个词许多意义之间的关系。其首要的就是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中 ,…  相似文献   

16.
<正>【锁定考点】1.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3.理解并翻译句子;4.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概括景物特点;5.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品析文章内容、语言和写法。【新题演练】一、《岳阳楼记》阅读【甲】若夫淫雨霏霏……其喜洋洋者矣。(选文略,见课文《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庐陵欧阳修也。(选文略,见课文《醉翁亭记》)  相似文献   

17.
华庆富 《新高考》2010,(1):15-16
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建立在对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微观阅读中的宏观统筹和综合运用。《考试大纲》在这一点的具体规定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翻  相似文献   

18.
文言实词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好一些常见虚词外,还必须掌握好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从某种角度说,掌握好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比掌握好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实词才表达实在意义,且主要由于实词人们才知道句子篇章所表达的内容。仅靠一些虚词,是无法表达任何思想的。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的"文"即文章。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着眼于理解"文言"的词句,二是要读懂文章的内容。通常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都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就非常明确地概括了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基本点。文言文教学要"字字落实"特别是要把常见实词和虚词解释清楚是无可非议的,许多中学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点讲解】现代文阅读考查哪些能力呢?1.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那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运用修辞、蕴涵情感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和文章。2.概括能力。能根据文本零散的和潜在的信息分析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身份地位等;能根据文段的描写概括景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能根据文章的叙述概括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过程和结果;能根据文章或显或隐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分析能力。能分析文章的组材方式、行文思路和层次结构安排的作用;能分析文章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