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童年》最基本的主题就是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高尔基以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俄罗斯生活中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是促使高尔基成长的直接动因。他在作品的开头就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  相似文献   

2.
这几天从好友那里借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不知为什么,看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它。一有空,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虽然有时有一些看不懂,但我不会产生丝毫的厌烦,而是更认真更仔细地反复读,直到懂得意思为止。我对这本书真是爱不释手。《童年》反映了作家童年的成长经历,描绘了19世纪末叶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主人公阿廖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这使我很同情他。后来,他的母亲又离开了他,在这段时间内,他认识了严厉而又暴躁的外公,慈祥的外婆,爱喝酒闹事的舅舅,会跳舞的“小茨冈”,还有孤僻而执著于化学实验的房客“好事儿”,还有自杀…  相似文献   

3.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人生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原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自己童年经历的书,是一部艺术上相当成熟的作品。书中高尔基再现了他童年时代的生活,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家艰辛坎坷的童年,还可以知道那个时代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高尔基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童年》这本书也处处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尔基的童年时期正值19世纪后期,社会的重重矛盾日益尖锐,沙皇政权的统治腐朽黑暗,人民的不满情绪与抗议声浪日甚一日。高尔基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他的童年是清贫、悲凉的,但又是充满快乐与爱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聆听着《童年》的歌声,不禁回想起我们人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每个人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童年之歌,那歌声温柔、灵动、甜美;但高尔基的童年却与众不同,那音符沉闷而苦涩,歌声沙哑而低沉。《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来到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外祖父也变得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  相似文献   

6.
童年逆旅     
赵峻 《现代语文》2002,(10):6-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只有一次,那时的喜怒哀乐都不会重来。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本,来了解别人童年的故事。俄国作家高尔基就非常愿意将他的童年讲述给后来的人们听。《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主人公阿列克谢在苦难生活中成长的历程,也描绘出了一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的《童年》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的方法,描绘俄国19世纪末的社会图景,展示底层人民生活状态,同时再现作家童年生活的苦难及他在不屈反抗中不断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童年,每个人都曾拥有:幸福的,快乐的,痛苦的,辛酸的……但是,无论你的童年如何,都应好好珍惜,细细体味,因为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把他自己的童年写成了自传小说,书中的阿廖沙就是作者自己。读完《童年》,感受颇多。对我来说,我无法想像在俄罗斯19世纪的社会中的人会那样残忍,可以无情地鞭打自己的老婆、孩子。高尔基的《童年》在我眼里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画卷,是那样充满奇异色彩。外祖父喜怒无常,可以毒打他,可以扔下他不管,也可以疼爱他;外祖母对他爱不释手,当成宝贝似的教他识字,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原著简介 《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孤独孩童阿廖沙的成长故事。四岁时,阿廖沙的父亲就去逝了,只得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的生活。这是一个令人窒息而又充满恐惧的狭小天地,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打架,  相似文献   

10.
<正>北大教授洪子诚老师说:“我们的一生里会读无数的书,但让我们难忘的其实不多。这不多的书最有可能是在上小学上中学时读的。”说起来,我读过的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外国文学小说确实令我印象深刻。那本书是高尔基的《童年》,是小学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读的。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在那个闷热绵长的暑假,我是如何啃下阿廖沙以及和他有关联的冗长而又特别难记、  相似文献   

11.
写一次借书的经历。或介绍一本好书。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吧。哎,听过不如看过。我今天就来介绍它。在沙皇俄国时期,阿廖沙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姥姥和母亲带着他投奔远方的姥爷。脾气暴躁的姥爷给年幼的阿廖沙带来了心灵的伤痕。在他年幼时,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的事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时常动武。家中鸡犬不宁,这给阿廖沙灰暗的童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分家后,姥爷也随之破产。忘不了那次问舅舅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国人要来打我们?”结果心不在焉的舅舅被炉膛烫到了,却怪罪于阿廖沙。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豪] 马克西姆·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不仅是苏联罕见的一代文学大师,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文豪。高尔基从童年开始饱尝人间的苦难,只上过两年学,十岁走入“人间”。在黑暗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拣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和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1888年起,  相似文献   

13.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一八六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于俄国中部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细木工家庭,四岁丧父,便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被迫辍学。十一岁走向“人间”独立谋生,在黑暗的社会底层,做各种苦工杂役。一八八四年他到了喀山,想进大学,贫民窟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这期间,他接触了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高尔基怀着了解俄国的强烈愿望,两次漫游了俄国。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在《高加索  相似文献   

14.
曾经读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的童年生活写成的自传体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5.
《童年》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于1913年~1914年。“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不幸”的意思。他为何以此为笔名呢?原来这和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写给豆豆     
豆豆:你好! 是《新作文》让我认识了你,同时也喜欢上了你。你让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书。其实,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小书迷,也读过不少书,今天,我就向你推荐一本令人百看不厌的好书———《童年》。《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了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他以淳朴的感情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自己成长的艰苦历程。这本书虽然是高尔基成年之后写的,但是却把他在不同时间对世界、对家人的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着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也在随着高尔基一同长大。随着…  相似文献   

17.
童年虽然是人生中美好的季节,但也免不了岁月的风吹雨打。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温情的笔触写了阿廖沙的童年苦难,好比一朵在苦难中绽放的“太阳花”,是那么美丽,那么耀眼!  相似文献   

18.
我一向不喜欢看黑暗的东西,对描写苦难和黑暗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不得不”,一般也是能不看就不看的。对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这么多年来,都是看了简介后,觉得太悲惨太残酷,一直提不起认认真真读完一遍的勇气。但是他的《海燕》,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海燕的勇猛、积极,不畏艰苦,不畏黑暗,使我曾经将它倒背如流。到了今天,在《童年》又一次成为初中生必读书后,我想,这该是我克服障碍,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时候了。《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描写了“我”的…  相似文献   

19.
俄国1905 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20.
俄国 190 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试图揭示两部同样进行社会宗教思考的作品后世评价迥异的某些深层原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