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里 《新闻天地》2008,(7):30-32
哥患绝症母去世,15岁少女扛起一个家 今年15岁的闫燕,是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疏镇初三四班学生,她的父亲闫传亮是小王庄一名老实巴脚的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父母生下了三个孩子,老大是儿子,闫晶波,聪明好学,2003年考入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蚕学专业,老二是女儿闫菲,在宁阳县一中高三文科班上学。  相似文献   

2.
班长相亲记     
邵军 《军事记者》2006,(12):62-62
班长休假了,因为班长要回家相亲。班长姓黄,做事踏实、任劳任怨,又不爱说话,所以人称“黄牛”。今年28岁的班长,处过3个女朋友,都因为很少陪人家而“黄”了。班长母亲有些着急,到处托人说媒,前几天又来信要班长前赶回去相亲。班长有些无奈,但还是回去了。班长是被母亲和“媒婆”拉着去的。地点就在女孩家里。进门后班长像个害羞的小男孩,低着个脑袋啥也不敢看。“黄斌,是我呀,还记得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班长耳边响起。班长一愣,“自己还没好意思看她一眼,她倒先叫上自己的名字了。哼,咱当兵的可不能让人给看扁了!”想到这,班长陡然抬起…  相似文献   

3.
文忠 《新闻天地》2006,(3):29-30
饱尝艰辛,立志改写人生路今年29岁的彭勇1976年出生在乐山市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1991年夏天,彭勇以出色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可他却选择了退学。因为彭勇的哥哥还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家里实在没有钱供兄弟俩同时上高中。“爸、妈,我去打工吧,等我挣了钱再回来上学。”他话音刚落,就遭到哥哥的反对:“不行,你还小,我是哥哥,要打工也应该我去。”看见兄弟俩争执不让,母亲曾骏泉落泪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如果不是家里太穷,真应该都去上学啊……”为了不再让母亲难受,彭勇把哥哥拉到屋外,小声说:“哥,你就要考大学了,可不能让爸爸妈妈失望啊……我去打工,你将来挣了钱再供我上学。”弟弟的深明大义终于说服了哥哥:“勇子,这就苦了你了。”  相似文献   

4.
毕玉才  刘勇 《新闻天地》2011,(11):39-40
张福正的父亲去世前.曾留下三个遗愿:树要成林,人要成才,债要还清。 今年端午节.张福正独自一人上了迷镇山。漫山遍野的南果梨树在风中轻轻摇曳.挂满枝头的青果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张福正擦拭着父亲的墓碑,喃喃地说:“爸.您看.这3000棵树今年都挂果了,不出三年,咱欠的债就还完了:小雪呢.今年也大学毕业了.刚刚被一家银行录用……”  相似文献   

5.
一封沾着泪水的求助信,连接起一位美丽的电视台女主持人和孤儿三姐弟的情缘,他们在风雨飘摇中拥有了一个特别的家,一份不是亲人却又相知相惜的人间至爱……孤儿来信牵动了女主持人的心2004年1月15日,江苏省灌云县电视台《连心桥》节目主持人张帆收到一封字体略显稚嫩的来信:张帆姐姐,我叫刘小松,今年11岁。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以前,我都是把心里话说给爸爸、妈妈听,现在,他们离开我们有一年了。我在班上的成绩是前三名,我喜欢读书,但我没有钱,我怕学校不要我了。姐姐要去打工,挣钱为我和弟弟交学费,却没有人要她做工,说她年龄太小。张帆…  相似文献   

6.
曾三同志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今年恰逢曾老诞辰100周年,我专门采访了曾三同志的女儿曾晓前同志。6月29日,我如约来到曾晓前位于北京三里河的家中。初次见面,她的热情使我打消了顾虑。这一天正好是她的生日,采访就从她的名字开始……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5年3月,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晨,滕州市档案局(馆)接待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农妇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听农妇介绍:她叫刘贵兰,是木石镇沂南村村民.她父亲刘旺才在1956年“二次土改“时被划为“漏网地主“,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去世.……  相似文献   

8.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1903年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9.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敢于创新,新闻报道也不例外。近年来,因我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刊电台上,一些人问我:你一个小战士报道员,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我的回答只有两上字:创新。一、创新必须从培养“新闻眼”开始。要创新,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眼”,而这种“新闻眼”是从来访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1995年9月底,我部战士小王收到家中哥嫂的一封来信,信中告诉他,哥嫂为了上班,花钱雇了一个14岁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的女孩看孩子。小王看完信后,立即给哥嫂回了一封信,并寄去120元津贴,说服哥嫂辞去保姆,用这钱让她交学费上学。不…  相似文献   

10.
忆兰邨     
去年夏季的一天傍晚,闷热极了。我们一家吃过晚饭正在小院乘凉,突然接到兰邨去世的电报。我瞠目向天,泪水夺眶而出……兰邨长期患病,近几年来,一年比一年加重,经常来信要我们为她求医问药。在她逝世前两天,我重返延安刚回来,接到她的信,我立即回信,说了重返延安的感受……。万万没料到她给我的信竟成了绝笔。  相似文献   

11.
我的绝活     
程明法,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花轿》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 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13.
刘丽  辛文 《中国档案》2007,(1):65-65
2006年4月的一天,吉林省档案馆历史处收到一封来自北京丰台海军干休所的来信,信中说“我叫王学直,是海军的离休干部。1995年秋,我回黑龙江老家探亲,清理我父亲的医书中,发现两本关于吉林省的档案资料——《吉林省议会第二届第一次常会议案报告书目录》、《吉林审计分处核定支付概算各式》。当时就与吉林省档案馆联系过……”,从这厚厚的邮件中我们取出这两本书,这是民国初期出版的两本线装书,出于职业习惯,档案馆的同志马上就几个人翻阅一本,认真阅读起来,而且一边看一边嘴里念叨着“有研究价值”。没有得到书看的同志还是反复读着来信,为什…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青春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因此,从我懂点事的时候起,父亲便经常教育我要多学文化,并把我上学读书的事当作家中的大事来抓。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和教诲,我从小便养成了爱读课外书的习惯。缘于此故,我较早知道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初二那年暑假,我在父亲的默许下开始了以后长达四五年的暑假自立尝试。于是生命中便多了一段自己如痴如醉读书的插曲。大城市的繁华与陌生,让从小生长在乡下的我大长“见识”。但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我一直记着父亲“读的书…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写稿三得一得:母亲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虽只上过三天学,却特能侃。妈小时闹日本鬼子,家穷,就整天挎着烧饼篮子沿街叫卖。因常与读报人交往,于是总认为报纸上的东西是神圣的。如今,我当新闻干事,经常把发表的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章寄回家。这时妈就更有了侃资,动不动“我的三儿子如何如何”。可我每次探家,妈却说我的文章“一般化”,并说“若我上学,准能写出好文章。”一次,她悄悄问我:‘咱B不能写妈一篇?”我点点头。后来,我写的《开朗的母亲》发表了,读给她听。没想到妈却板着脸道:“一激化,不深不细,不像我儿子…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记忆     
<正>记忆,就像一册随时备查的档案,先检索目录,再定位一条,遂连结起一串往事。这些往事如同记忆中亿万个最鲜活的生命,唇齿相依,同生共死。而父亲,恰恰就弄丢了这些往事,他,失忆了……六十四岁的利军乘坐两天两夜的特快列车从大东北赶来大西南探望她八十六岁的老父亲。二弟电话里说父亲因脑梗导致突发性老年痴呆,仅半个月光景,就对身边人和自己都认不清了,有时医院的护士问他:"大爷,您知道我是谁吗?"父亲看着她的白  相似文献   

17.
一封催人泪下的读者来信11月6日中雨这是一场罕见的冬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天气渐渐凉了。上午在办公室审完要发的稿件,我赶紧分发通讯员来稿。蓦然,一封读者来信的标题抓住了我的眼睛:《少女家贫难圆大学梦,独到异乡打工实堪怜》。我从头到尾读完这封信,已是泪流满面。来信是河南省鹤壁矿务局五矿党办安国政、呙有江、邓迎雪三人写来的。信中说,10月31日,他们在一家小吃摊遇见一位鄂  相似文献   

18.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演戏经历让我受益匪浅1954年,18岁的我就进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开始"跑龙  相似文献   

19.
被抓 我叫张考生,山西省左权县石匣乡林河村人。今年86岁。 1944年农历5月23日早晨,我赶着两头毛驴,到村子后面的沟里下地干活。突然来了日本兵,我赶快边跑边喊:日本人来了。因为前一天八路军围攻了日军红都炮台,所以就来了这些援兵。当时日本人朝村子开了抢,打死了想逃走的我父亲、岳父,但大部分老百姓都躲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正>我叫郑来福,家住卢沟桥西头,今年84岁,为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从六十五年前就当起卢沟桥抗战史的义务讲解员,直到现在还在坚持。那段苦难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1937年7月7日夜,密集的枪炮声把我惊醒,那年我年仅6岁,睁开眼一看,外面黑洞洞的,还以为是日军在演习。一早起来正准备去上学,却看到一枚炮弹在自家北房西侧爆炸。我知道,日本人打进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