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一词从开始就与调查研究密不可分,新闻记者这一名词,是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出现的,至今大约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将新闻记者称之为访员、访事、访事人。“访”即走访、调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就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典型人物和经验的宣传教育工作。而新闻信息和典型人物和经验的得来,又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2.
武汉晚报《美文》版自2002年10月创办以来,已历七年。玛丽莲·梦露代表作《七年之痒》,讲述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七年,感情已经淡漠,生活单调。使婚姻进入“瓶颈”,从而滋生出许多未曾预料的故事。电影堪称经典,为人津津乐道。由此,派生出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也会面临“七年之痒”.出现一些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突然发生重大事件,总会有成群的新闻记者蜂拥而至,争抢新闻,圈外人羡慕他们的职业,称他们是“无冕之王”,但有谁会注意到,在这些“无冕之王”光环的下面却是疲惫不堪,忍饥挨饿甚至是生命危险。在世界几大热点地区工作的新闻记者就尤为如此,他们的工作危险程度绝不亚于深入虎穴的特工人员。全世界每年总要有一百多位新闻工作者死于各种枪击、绑架事件,这些“玩命”的新闻记者很多时候自己就成了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4.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5.
“短视行为”也叫“近视行为”,是只看到眼前,看不见长远,只看到表面,看不见深层。它不仅出现在人类及自然界动物的视力活动之中,而且也出现在我们许多新闻记者的业务成长中。  相似文献   

6.
一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新闻记者有着非常令人羡慕的责任与义务,但这份光荣的真正内涵却不为许多新闻记者所认识.他们缺少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意识.二今天,是过去的未来,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当代,这创造过程的记录者是新闻记者、文学家,对他们的记录进行筛选、整理、研究的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从学术意义上说,可以解读的历史是由新闻记者、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哲学家共同创作的.新闻记者是“历史”的第一执笔人.他为文学家提供素材,他和文学家一起为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提供研究资料.三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报纸的办报人及其编辑记者,很坦率地承认他们的一个想法是赚钱。美国报纸批评家A·J·利布林就指出:“新闻的社会职能是通消息,但是它的作用是赚钱。”美国《底特律新闻》的记者杰克·海顿更鲜明地指出:“办报是一种企业。它的招牌上是有污点的,而且还会不断有新的污点出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神人。他们贪财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嗜酒的程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新闻记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帮能  相似文献   

8.
文艺型记者     
近年来,美国新闻记者出现一个新的流派,他们借用小说家的手法来搜集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题材,又不失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学者称他们为“文艺型记者”. 文艺型记者不同于小说作家,他必须做到报道准确,而他所刻画  相似文献   

9.
“记者座谈”与《记者座谈》专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凤  常松 《新闻世界》2009,(11):71-72
“记者座谈”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自己的组织。“记者座谈”的出现,以及他们所办的《记者座谈》专栏,是当时中国新闻行业职业化进程向前迈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NBC和CBS抵制“有偿新闻”消除新闻记者以权谋私现象,是美国新闻界近几年来改革的主要目标。因为有的新闻记者接受礼物而去写一些“有偿新闻”,或者在他们工作之余利用职务之便去谋求个人利益,所以它经常是困扰美国新闻界职业道德领域的一个大问题。为维护其客观...  相似文献   

11.
当中国的新闻记者第一次因为自己的作品而登上共和国法庭的被告席时,他们众多同行的普遍心态是:很不理解。然而,这种很不理解的心态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对“新闻官司”还远远缺乏思想观念上和法律知识上的准备。“新闻官司”屡屡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12.
采访重要的国家领导人,让这些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就某些重大问题发表看法,讲述一些他们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这是许多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记者的价值定应,西方传播学者的著作汗牛充栋。有的学者认为,新闻记者的责任在于发掘事实真相,而不是观点表达。随着“观点新闻”的出现,特别是随着新闻评论版面的不断增加,这种观点越来越不符合新闻传播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最大的特点是触角广泛。与其他职业相比,拥有极其广阔的活动空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皆为新闻记者的报道对象。有些时候,甚至一些清官难断、久拖不决的复杂问题,由于新闻记者的介入而得以解决。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新闻记者有特权,或冠之以“无冕之王”,把记者当做“官”来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部门不是具体的职能部门,而是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王,更不是什么官,只不过是党和政府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新闻报道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几乎完全是由于新闻记者的原因而引起一场战争的事例,历史上是鲜见的。十九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被人们称为“新闻记者的战争”,又因为《纽约新闻报》主办人赫斯特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此次战争又被称为“赫斯特的战争”。赫斯特的时代正是美国新闻史上所谓的“黄色新闻”时期。新闻界以各种各样耸人听闻的、虚构荒唐的新闻来吸引读者。他们对每一件新闻都要加以渲染,以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9.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20.
余珺 《声屏世界》2008,(9):30-30
随着我国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和发展,涌现了许多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如赵忠祥、崔永元等。成就他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身上具备了“真实的自然美”和“鲜明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