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傣族村寨中充盈着生机和绿意,这正是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表现形式。从傣族村寨的结构和布局、竹楼等方面可以探析其间蕴涵的生态文化,挖掘其生态智慧,总结傣族村寨生态文化的显著特征,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的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2.
佤族村寨是血缘、地缘的结合体,是村寨居民终生相守的家园,是佤族传统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意识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木依吉"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以及以各种民间禁忌和传统伦理道德为载体的民间信仰中。村寨意识使村寨成员与村寨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内聚力,并通过这种内聚力强化了村寨成员对村寨的认同感。只有村寨意识得到村寨成员的广泛认可和遵从,村寨才能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藏彝走廊地区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输出端”:传统体育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四圈层”进行分层透析,并对影响“输出端”的“输入端”进行剖析,认为现代文化风暴中的“重文”思想强势、文化多元化场景中自身功能的弱势、政策保障的缺失是影响的本源.研究认为需要从: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宣传、相关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相关运行与评价体系建构四方面努力,以促进当地村寨文化符号完善.  相似文献   

4.
苗族村寨传统休闲是苗族在特殊环境里孕育的,体现了苗族的社会文化、生产生活和所处的生态环境,苗族村寨传统休闲具有娱乐休闲、恢复体力、社会交往、艺术创造、历史记忆和社会教育等功能.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动,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经济利益的推动,苗族村寨的传统休闲也发生了变化,在音乐休闲、舞蹈休闲、节日休闲、体育休闲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法治中国梦是中华56个民族的共同梦想,贵州苗族村寨法治建设的进度,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梦实现的时间表.然而法治建设所需的土壤和条件十分复杂,其中良好的规则意识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为了全面推进贵州苗族村寨法治建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苗族习惯法入手,探讨影响贵州苗族村寨规则意识孕育与成长的主要因素,梳理当下培育规则意识所面临的优势和困境,尝试性地提出在贵州苗族村寨实现规则意识变迁的基本路径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支撑,以质的研究为范式,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溆浦县龙潭镇部分村寨的传统龙灯舞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村寨传统文化事项的"传统龙灯舞",在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本区域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本族群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在当下的传承存在参与人员的不断流失、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的缺位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等文化生态困境,并折射出我国村寨传统体育的生存路径和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种种挑战。国家民委通过制定保护与发展规划、特色村寨命名的方式积极引导,民族特色村寨由此成为各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议题。为此,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民族村寨是承传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资源。在文化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应将民族村寨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纳入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之中,以实现统一、整体、原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其中传承人是活态传承的典型主体,生产性保护是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现代科技和观念是活态传承的文化素养。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台湾原住民地区的观光营造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村寨精英的民族文化认同不仅对地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吸引和推进作用,而且对地方民众传承与延续本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以理县桃坪羌寨旅游社区精英龙小琼为个案,通过对其成长历程与行为方式的探讨,揭示精英自身文化认同对社区居民价值取向的规制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农村地区宗族文化变迁与村寨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宗族文化曾是旧社会村寨社会秩序的基础。人民公社时期,这种宗族文化受到压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萌。现时复萌的这种宗族文化对土家村寨社会的权力运作、经济发展、社区生活具有一定积极影响,是一种可资利用的乡村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大胆构想了湘西地区新农村村寨文化建设的规划蓝图.  相似文献   

11.
价值取向在社会变迁的时期引导人们重新塑造价值观念.本文分析了广西龙胜平安壮寨在旅游开发之后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论证了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社会文化影响,并说明了这种变迁深层次原因是价值取向引导重新塑造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从整个羌族地区来看,雁门乡是羌语保持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不同村寨羌语保持状态却有很大差别.麦地村和芤山村属于羌语濒危型村寨,出现了羌语使用人口锐减且呈高龄化态势、交际功能丧失、代际传承中断等特征.造成羌语濒危的因素较为复杂,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住环境开放,与外界交往频繁;二是通用语和主流文化的竞争强势.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搭乘一辆别克车去神奇的罗布人村寨参观. 一路上,听爸爸说,罗布人在解放前还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世代靠叉鱼为生.关于他们还有很多神秘的传说.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驶近了罗布人村寨. 在靠近罗布人村寨的公路两旁,我看见了成片的胡杨林,它们的枝桠大多呈"丫"字形,叶子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黄绿相间的.据说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被称为"英雄树"呢!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宗族文化曾是旧社会村寨社会秩序的基础。人民公社时期,这种宗族文化受到压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萌。现时复萌的这种宗族文化对土家村寨社会的权力运作、经济发展、社区生活具有一定积极影响,是一种可资利用的乡村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15.
民族特色村寨因其蕴含着多元价值备受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郴州、永州等区域瑶族特色村寨日常治理的田野调查,瑶族特色村落治理在传统民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产业培育与融合、村落振兴与善治、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传统建筑自然损毁加快、特色产业缺乏竞争力、活态文化保护不足、村民参与及民众话语不够、村落规划与开发丧失其本来特色等困境,制约着瑶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结构变迁等结构性要素,也跟民族特征逐渐弱化、家园遗产失落、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有关。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资本与民众之间发现平衡点,建构利益联接机制,活态保护瑶族特色村寨文化,在乡村多元治理中赋予民众更多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罗布人村寨     
罗布人村寨是新疆最近几年才开发的一处旅游风景区。它位于库尔勒市附近的尉犁县境内。在和爸爸、妈妈去罗布人村寨参观的路上,爸爸说:罗布人在解放前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他们世代靠叉鱼为生。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驶近了罗布人村寨。在靠近罗布人村寨的公路两旁,我看见了成片的胡杨林。它们的枝桠大多呈“丫”字型。叶子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黄绿相间的,很好看。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类似于城门的木制建筑,最上边挂着一个骆驼头盖骨。骆驼头盖骨的两旁是用木棒做成的鱼骨头,很奇特。最引人注目的是祭坛,由一个大坛和十…  相似文献   

17.
村规民约作为维护村寨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规约,在苗族地区起到了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作用。在现今的法制化国家大前提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村寨由于交通不便、自身文化水平发展较慢等原因接受现代法律思想比较晚,法制观念相较薄弱,维护村寨稳定和和谐依靠的不是法律而是村民自己制定的村规民约。  相似文献   

18.
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保护与精准扶贫有着内在关联:民族文化是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文化资本,而精准扶贫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村寨包括制度供给不足、民族文化规约、自然条件约束、先天弱势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五种类型的贫困,且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靶向偏移、扶贫监测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不仅要从认识上辩证地看待特色村寨中的贫困问题,而且从行动上要采取内外发力的扶贫措施。前者包括政府扶贫去"上帝化"、社会帮扶去"同情化"、内部帮扶成"常态化";后者包括政策驱动与产业联动双管齐下、就业带动与市场推动双线并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重并举。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中应发挥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培养人才等重要职能。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采取开展校村合作;进行职业学校教育,开展职业体验、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建设“三师型”双语教师队伍;进行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组建产学研教助力联盟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20.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对于增强边民守土固边意愿具有重要意义。在兴边富民行动的带动作用下,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通过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社会保障建设、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边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沿边村寨建设的产业融合效应、就地就业效应、生态环境效应、人居环境效应、社会文化效应以及增收致富效应逐渐凸显。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治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六个方面影响边民的守土固边意识,提高边民的守土固边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