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文本叙述中颇多关于“红头子”、“红巾”、“红衣”等的描述和叙事,这些细节表明《水浒传》与红巾军有着内在的关联.而《太守江公蠲免两卫屯粮碑记》则证明了“红头军”就是元末之红巾军,亦即小说叙事中的“红头子”.通过对红巾军起义历史的梳理,可知《水浒传》所反映的是元末红巾军.元末起义军以红巾为其标志的缘由主要有二:一、红色是汉人民族身份的象征,二、领导和组织起义的白莲教使然.  相似文献   

2.
刘仁本是元末浙东著名的诗文家.在元末动乱中,他以方国珍幕僚和朝廷官员的身份,主持海道漕运备舟事,振兴文教,活跃诗坛.后被朱元璋鞭背溃烂而死.刘仁本生平资料不多,当时结集的诗集、文集也渐散佚.利用传世的诗文,可梳理出刘仁本的生卒、家世、仕宦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由于史料缺乏,元末云南最后一任梁王到底于什么时间获封,又经历了那些历史事件,都显得模糊不清,为此,对元末云南最后一任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几个问题作简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4.
元末诗坛,经杨维桢等人的推崇,掀起了习李贺诗风的高潮.这是因为:一方面,李贺风格独特的诗歌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李贺的诗风切合了元代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元代文人在李贺的诗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元末诗人在学习李贺,使很多诗作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但也有因过度追求幽邃奇诡而落入歧途的.  相似文献   

5.
在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斗争场面.由红巾军宋政权组织领导的三路北伐,转战数千里,声势浩大,给予元朝统治以十分沉重的打击,可以说是许多斗争场面中最壮丽的一幕.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三路北伐,迄今没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蒐集有关资料,对三路北伐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作初步的说明.一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全国  相似文献   

6.
该文考定宋濂佚文《杨氏家乘序》作于洪武三年正月至八月间,认为该序的价值主要在于介绍了元末成书的《杨氏家乘》的纂修与内容,说明元代族谱已相当成熟,元末浙江宗族势力强盛;该序也反映了宋濂的宗族思想.  相似文献   

7.
杨金 《文教资料》2010,(8):13-15
王冕是元末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诗风质朴豪放.是元末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作为一位心怀天下的儒者,王冕的诗歌多反映元末社会的民生疾苦,斥责统治者的残暴。此外,其咏梅之作寄托了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梅格与人格交相辉映,在梅花境象中诗人实现了对自我的完善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由于史料缺乏,元末云南最后一任梁王到底于什么时间获封,又经历了那些历史事件,都显得模糊不清,为此,对元末云南最后一任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几个问题作简略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书博鸡者事》选自《凫藻集》,是明初作家高启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散文文笔生动,章法严谨,成功地塑造了博鸡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元末社会的一个缩影《书博鸡者事》是作者根据翰林天台陶先生的讲述而写的一篇史传体故事,当是元朝末年发生在袁州的一件真实的事情.近人林纾说:“魏叔子书大铁椎近小说,此作乃近《史记》.”也认为此事并非虚构.  相似文献   

10.
“有元之诗,每变递进,迨至正之末,而奇材益出。”(顾嗣立《元诗选·凡例》)笔者近来浅涉元末诗人之作,发现元末诗坛奇材多集于吴中,沨沨乎一代之音,实出于吴中诗人。吴中诗人的诗,内容广博、浩繁,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元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或记叙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或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思与怀抱。他们的诗,是自己主观情思的流动,往往带着一种活泼、跳荡的情感,洋溢着充分肯定自我、追求个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听雨楼图卷>、<破窗风雨卷>展示的是元末吴中文人的一场诗歌盛会.它们的形成是元末吴中文人雅集结社的变相延续,是继"玉山雅集"、"北郭诗社"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文人题咏活动.但和前二者"同时同地"的方式相比,它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异时、异地、同题题咏,即"异地同调".这种题咏方式的出现,既折射了时代变迁下吴中文人雅集方式的新变,也表征了吴中文人心态的新变,以及不同心态影响下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诗学意义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元末诗文大家杨维桢,其名字的写法目前学界尚不统一.游国恩本文学史和章培恒本文学史均作“杨维桢”,上海大学孙小力先生则主张写作“杨维祯”.本文拟由此入手,考清史实.  相似文献   

13.
元明之际是文言小说发展的徘徊阶段。元末文坛领袖杨维桢重视通俗小说,他既强调小说的“补史性”特征又突出文学性本体。受他的影响,一方面形成了元末松江笔记小说的兴盛,另一方面又直接导致明初传奇小说的复苏,最终使小说走向文学化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明朝的军屯     
一关于明朝军屯的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元末农民大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结果出现了明朝,元末起义中军屯事业的兴办也发展为明朝的军屯。元末农民起义中,刘福通系统下的将领,曾转战豫、鲁、冀、秦、晋等地,“数攻下城邑,元兵亦从其后复之,不能守”。只有毛贵略取山东后,能用人分守诸路,“又于莱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里,造挽运大车百辆。凡官民田,十取其二,多所规划,故得据山东者三年”。这说明有些起义的领袖已经重视兴办屯垦了。  相似文献   

16.
元末至正年间,以杨维桢为代表的吴中诗派受东南沿海文化氛围的影响,在诗歌中追求个性,张扬自我,表现出一种尊重个性的诗歌精神。他们的诗风与其诗歌内容相适应,豪迈迭宕,震荡凌属。以豪壮为基本格调,以狂荡、飘逸、奇崛为基本内容,构成元末吴中诗派诗风的基本特征。这种诗歌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试论奇皇后对元末元丽政治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丽关系在古代中韩关系史上极为特殊,双方存在着不平等的朝贡关系,高丽贡女制度就是具体表现之一。由此元末出现了一位足以影响中韩外交关系的特殊人物——奇皇后。奇皇后在元末中韩关系,特别是恭愍王反元运动及元朝武装干涉高丽国王废立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元末杂剧家秦简夫的杂剧存本皆为"伦理道德剧",它们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反映了元末社会道德的普遍颓废和蕴藏于民众中的美好品德两个方面。通过作品"厚人伦,美风化"的教化内容,体现出作者所追求的是"礼、信、仁、义、孝"等儒家道德准则,表明了作者的"良知"以及与元廷合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999年在河北省隆化县西北的鸽子洞中发现的元代官吏放支俸禄文书进行了考释,认为该文书是元至正末年某官吏为乞放支六月份官吏俸钞的申状草稿。并进一步指出,该文书提供了元末官员申请放支官俸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元末财政状况、揭示窖藏主人身份以及元代文书编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元末农民战争》一章教材简括地讲述了元代的经济政治特征和元末农民战争。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元代经济政政治特点谈谈个人的理解。本章教材的中心内容是元的统一中国,元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元的经济、政治统治特征及其后果,元末农民战争的始末和明的统—。以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为红线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章教材的基本线索是:元灭南宋后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任务,结束了分争局面,西藏亦在此时正式归入了伟大祖国的神圣版图。统一后,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仍有所发展。但由于军事上的破坏,由于蒙古民族初进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