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倡导的主流价值,共产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便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即人人得以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一点从以人为本理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涵义、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等几个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赋予以人为本以独特内涵,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贯穿于其理论的全部内容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以人为本、人的解放的实现不是悬置在社会共同体之外,而必须置于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关系重构之中,由此,以人为本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所要建构的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当代形态,必然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价值基石,并在其整体框架展开中加以全面凸显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价值,要通过社会机体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并将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一发展.分析了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未充分以人为本而致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及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涵,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们党长期艰苦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完善这一制度,仍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它主要涉及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统一论”,从主体、客体、目的作用、行为方式、发展趋势等方面把它们统一起来。特别要解决好公有财产产权不清、保护不力、配置和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淡化国内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主体、非主体之分,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好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所谓“根本”就是最高的出发点和最后的根据、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归宿。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早已有之。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阐明了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新中国建国后,我党三代领导人从不同的角度都有过论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了这一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他结合实际,赋予了以人为本以新的时代内涵,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维护主体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追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必然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余晓青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1):32-35,142
“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它要求对政府的行政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实现行政的可持续发展,使政府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本文主要将行政资源分为财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三类。通过分析这三类资源与以人为本发展现相悖的现状,提出了以人为本价值导向下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对中西"人本主义"的历史考察以及对比分析,厘清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本质区别,阐明新课改中应以什么"人"和"人"的哪个方面为本以及如何实践"以人为本",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要求。从价值论视域审视“以人为本”,其哲学意蕴在于:创造价值是人存在的意义,人的需要是人创造价值的动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品牌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使商品获得利润,但科技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人服务.社会文明的演进,表现为人的质量的提高.因此,社会的整个运行与发展,应当始终围绕人来展开.“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品牌重视人、服务人的价值尺度,体现了商业品牌发展科技必须以人的利益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其表现为品牌通过科技的发展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体验,维护生命权,忠诚于消费者,以及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进行广告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崛起不仅引起了国内外对其国力和地位的争议,而且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性质和立场的猜疑。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一方面要凸显崛起的和平性质,另一方面也应强调社会主义的性质。在彰扬和平与社会主义这一特性和手段的同时,更应强调中国崛起的和平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目的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的人才群体,应该具备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激发他们自觉投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应紧紧把握“四个结合”,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研究革命先驱的思想初心和历史使命,继承革命先驱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为推进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增添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郭文倩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4):29-35,42
五四运动后,如何改造中国社会是当时知识分子十分关切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一场社会主义论战。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其成员参与了这场论战,并且发起了一场"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的辩论会。通过辩驳和争论,他们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断定开发实业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坚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强调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在论战中所呈现的观点为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在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大地上还出现了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由于这些思潮皆对现实不满,在当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宣传和支持,但最终都成为乌托邦,很快消失。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以上思潮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共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家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面临着区域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融入区域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对张家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转型”和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等发展目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