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震 《华夏文化》2006,(3):26-27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拥有光辉灿烂的科技文明,但近代科技却首先在西欧产生,我们虽然拥有丰厚的科学积淀,但却并没有走上近代科学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也是“李约瑟难题”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而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这一问题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经济理论史上的“李约瑟之谜”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于1954年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说:“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俐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言:从"传统学术转型"观察清代学术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转型"(Constructing Modern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是一个庞大且具重要意义的课题。欲探讨这个近代史上中、西学术援引、裂变与互渗的复杂过程,至少得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统系及变化,一是寻绎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过程,而前者尤其重要。无后者,固不足以知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近代性发展;无前者,则不仅无以知吾国传统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与四川石室中学查有梁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去年逝世,享年95岁(1900·12·9-1995·3·24)。他是为东西方科学交流搭桥的一位传奇式的学者。他是使全世界真实认识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位大师。他是为中国人民"雪中送炭"的真正...  相似文献   

5.
常淼 《华夏文化》2013,(1):40-42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 潮流涌动——清末经济民族主义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国外某些学者已经有所关注,例如美国学者郝延平在他的《中国近代商业革命》(加州大学1986年版)一书中讲到“贸易交往中产生的中国民族主义”和“中国经济民族主义”。对此国内学者却忽视了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经济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7.
胡成 《东方文化》2000,(4):117-119
对近代中国以来那主张变革政治和化的精英来说,最让他们痛心疾首的,莫过于以经典力学、天学和数学等构成的近代科学不发端于中国,致使近代以来落后挨打。毕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17世纪传自欧洲的红衣大炮,炮子发射后,打到英舰板壁而被碰回;英方使用的新式爆炸弹则从泊在远处兵舰上发射,炸裂四出,进射数丈,炮台因而不守。此后到了同治初年胡林翼在安庆江边,见洋船逆水而上,疾如飙风,变色不语,途中呕血,洋务运动——即中国最早成规模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进程遂被开启。  相似文献   

8.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日益关注的问题。美国学者米勒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多维度定义和测量方法,形成了著名的米勒体系。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揭示的"有学历、没知识","有知识、没素质"状况,再次彰显出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基本手段。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要把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置于核心地位,要树立大科学观。  相似文献   

9.
邢兆良 《寻根》2004,(4):25-27
梁启超先生曾在其《〈墨经校释〉自序》中说:“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墨经》而已。”这个断语,在近代科学文化日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物质、精神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日显其迟滞、僵化、衰落、惰性的社会背景下,不无扼腕感叹之意,然而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11.
近代武汉是华中军事经济交通重镇,又几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舞台,在关系中国近代命运前途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过主要角色。周恩来1938年10月10日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中指出:"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1938年1月至10月,中国抗日战争被称为武汉抗战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战时首都、抗战指挥中心、抗战文化中心、二次国共合作政治舞台以及内迁企业转运枢纽,犹如一座指引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灯塔。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抗战史,其中都会呈现武汉这个闪光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怎样研习中国科学思想史?董英哲中国科学思想史是一门新学科,它的研究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5年,德国人福克出版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该书后来以书名《支那自然科学思想史》,在日本、美国翻印。1956年,英国李约瑟博士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司制度起源于西方,是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近代中国在"仿行西法创设公司"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变革,从而使得近代中国的公司产生了家族企业、员工队伍同乡化与行帮化和"官利"制度等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但却符合国情的制度性变异。探析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淮桔成枳"的变异及本土特色,有助于深化近代中国企业史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今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建设,亦具有历史启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国际交流历史上,有学者借用郭沫若"洪流与溪涧"的比喻,形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文化交流在过去300年间的不平衡状况:在18、19世纪,中国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俄罗斯,而流入中国的俄罗斯文化却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像"洪流"一样涌向中国,而流向俄罗斯的中国文化却像小溪。进入21世纪,在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框架下,在俄罗斯大规模、高水准举办的"中国文化节",表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均从溪  相似文献   

15.
水排     
著名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曾以英文字母为标号,列举了中国古代的26种杰出发明,其第三项即为“水排”。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对之做了复原。下面结合相关文献及复原体会,就其源流、结构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一、水排的源流“水...  相似文献   

16.
刘佳  过伟敏 《中华文化论坛》2015,(2):151-156,192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道教与古代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古代科技华文在儒、释、道三者中,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道教了。关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卷2第10章"道家与道教"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  相似文献   

18.
正近代以来,很多外国学者批评中国"无纯粹之哲学",其中一个重要根据便是认为中国哲学仅仅关注人伦日用的相关问题,而对宇宙起源等本体论问题较少关注。诚然中国哲学有重视人生伦理的方面,但却也对宇宙论等问题有着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即对于"天"的哲学阐发。"天人关系"一直构成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内核也可以体现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迥异之处。然而,学界目前关于"天人哲学"中一些基本概念与内涵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难定于一,这为我们研究"天人哲学"带来了一定困扰。故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国近代社会,宗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宗教不幸沦为侵略者的帮凶和野心家的工具(如立孔教为国教运动),在"科学"、"民主"思潮的挤压下,成为专制、愚昧和迷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宁馨王启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多次争论和讨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其它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仅仅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土壤。从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