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家的原子万物由什么组成?物质可以被无休止地分割为愈来愈小的物质单元,还是存在构成世界的“砖块”?这是古代哲人们就开始思索的问题。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在致力思考分割物质问题后,得出一个结论:分割过程不能永远继续下去,物质的碎片迟早会达到不可能分得更小的地步。他的学生德谟克里特接受了这种物质碎片会小到不可再分的观念,并称这种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为“原子”。由留基伯与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哲学作为“最系统、最始终一  相似文献   

2.
万物之源是什么?自古希腊时代开始,人类便有了这个疑问。公元前5世纪左右,德谟克利特把最小的物质构成要素命名为“atomos”,这种想法和现在的理论非常接近。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世人接受。17世纪中叶,英国的玻意耳把物质分割到不能再分割下去的单位称为元素,产生了新的元素观。18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拉瓦锡列出33种元素。近代的元素观,可以说是在拉瓦锡手中建立的。在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定律”和法国普鲁斯特理论之后,英国的道尔顿在19世纪初提出了“原子说”,道尔顿的原子说虽不完全正确,但和今天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词汇语义学是语言研究中最早开始的,但却是研究的最不深八,最不全面的~个部分。其最早涉及到的课题是词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亦即词义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对此发生兴趣的是古代哲学家,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命名说”,二是“概念说”。持“命名说”观点的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和稍后的哲学家柏拉图等认为,词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词与事物之间是命名(或曰“指称”)关系,即词的形式——→词(符号)←—一词的意义D命名关系分事物“概念说”认为,词指称客观事物并非是直接的,而要经过“概念”(即调义)的中介。此…  相似文献   

4.
韩非生于周赧于35年,卒于秦王政14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中外著名教育家选介──爱尔维修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教育著作有《论精神》和《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他是“教育万能论”的倡导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育“可以创造天才”,人的才智差别是因...  相似文献   

6.
李敏 《考试周刊》2010,(24):213-213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具体而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上“善”。  相似文献   

7.
化学这门科学最早是在西方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恩格斯认为“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而十七世纪中叶英国的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所作的定义是:“我指的元素应当是某些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原始的和简单的物质或完全纯净的物质”,“是一些确定的、实在的、可觉察到的实物,它们应该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波义耳这里所说的元素实际指的是单质.而化学真正被确立为科学是在十九世纪原子一分子论建立以后,这时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同种的原子叫元素”.现代的观点则是“元素是原子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  相似文献   

8.
人类为了认识物质的结构,就必须设法将其“分割”、“敲碎”,物质结构层次愈深,结合得愈牢固,“分割”、“敲碎”它需要的能量就愈高.例如,只要几个电子伏的能量即可把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与原子分开(如摩擦起电),但要使原子核放出中子和质子,没有8MeV的能量休想做得到,而研究质子、中子的结构及内在规  相似文献   

9.
音乐艺术不能直接改造社会,但可通过对人们意识的教育,进而改造社会。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向弟子传授“六艺”时,把音乐教育列为第二重要地位,并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第九章《原子和原子核》一开头就针对“直到19世纪末,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展开了对原子的核式结构的讨论,进而介绍原子核的组成、核的裂变。在这些现代物理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贯穿了一个基本的哲学观点:物质是可分的。 对于物质的可分性,在科学的新发现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观念,值得我们在物理研究和教学中参考。 1.物质可分性中的“分”,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物质可分性中的“分”的最初表述是“分割”,是指物质的质量和空间尺度越分越小,分割引起的是物质  相似文献   

11.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就提出关于“物质根本不能消灭,也不能重新创造”的想法,但是,这种认为“宇宙间物质的总量永恒不变”的思想,并未引起当时化学家的重视,因为他们还没有注意到化学过程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咬文嚼字     
1.恫吓(he):威吓;吓唬。吓,不能读作“xia”。2.纶(创guan)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纶,不能读作“lun”。3.归省(xing):回家探亲。省,不能读作“sheng”。4.川流不息:不能写成“穿流不息”。5.猜度(duo):猜测揣度。度,不能读作“du”。6.当(dang)日:当天。当,不能读作“dang”。7.递解(jie):旧时指把人解往远地,由沿途官府派人递相押送。解,不能读作“jie”或“xie”。8.句读(do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读,不能读作“du”9.歌姬(ji):旧时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姬,不能写成“炬”。10…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原子”的设想到基本粒子的发现,就是人类对物质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基本粒子已有三百多种。这么多的粒子是不是都是基本的呢?它们有没有内部结构呢?近二十年来的大量实验结果与理论研究,都认为“基本粒子”是有内部结构的,“基本粒子”并不基本。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观点认为,物质最基本的组元是Quark——夸克(我国称为层子)和轻子。  相似文献   

14.
物质概念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如何来回答这一问题是决定其哲学性质的关键。从西方哲学史上看,除了中世纪由于是基督教统治一切的时代,不可能对物质概念作出明确的回答,从古希腊罗马哲学,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十九纪中叶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家们对物质概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如形态物质概念,原子物质概念,质料物质概念,广延物质概念,特性集合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概念等。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标志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化,体现了人类思维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霏 《教学与管理》2002,(10):56-57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人们很早就懂得以艺术手段作为教育人的工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的作用,他主张儿童都应学音乐。我国古代总是把“礼和乐”并提,并且很早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把音乐看作是对人们教育的工具。孔子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确地把“乐”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6.
原子,究竟是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还是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它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往往只能用思维来把握.而关于原子的猜想、思辨等带有哲理性的见解,即所谓类似原子论的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远在古代就有.公元前有些哲学家、思想家就提出过这种观点.从古代中国的墨子到古希腊的某些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著述;尤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最为有名,他所留下的著述内容也较丰富.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物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艺术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十九世纪的德国大诗人认为:“每一种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理念的解读与实践的依据 (一)对教学反思蕴含的理解 何谓“反思”?《汉语大辞典》上解释为“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哲学辞典》上解释为“对事物的思考和对现象的本质研究”。在哲学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17世纪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知觉,是心灵内部的活动。德国19世纪人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现象的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晓星 《广西教育》2005,(7A):51-52
一、背景材料 从古希腊文明时代起数学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古希腊人认为,数学是人们了解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就有“万物皆数”的信条,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数和数的性质,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身或其与别的事物的关系都不能为人所清楚地了解。”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不但试图通过数学来了解自然界,甚至还想用数学来取代自然界本身。他认为,只有通过数学才能领悟现实世界的实质和精髓;只有找出永恒不变的数学规律,才有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阅读》2007,(9):48-48
伏尔泰机智脱险 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到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伏尔泰被抓起来,带上绞架台。幸亏他的英国朋友赶来,大叫:“他是学者,不参与政治,不能把他处死!”“但他是法国人,是法国人就该死。”愤怒的那群人吼道。两边正争执不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