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是指作品中的语言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鲁迅先生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  相似文献   

2.
傅晓 《考试周刊》2008,(6):32-3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4.
朗读在诗歌教学和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想处理好诗歌课堂上的朗读,让学生能准确地读出气势和情感,可以从重视范读、朗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朗读的针对性和及时评价三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语文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初中语文课堂中最经常、最主要的阅读训练,是熟悉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朗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师》2016,(31)
<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微课这一切入点,让微课来助力语文教学。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十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间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微课可以大力发挥作用的舞台。  相似文献   

7.
李传培 《广东教育》2009,(6):128-128
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诸先生十分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朗读,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  相似文献   

8.
用富有感情的有声语言,清楚而响亮地去读,这就是朗读.朗读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阅读能力不强,那是决不能朗读得好的.因此  相似文献   

9.
1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说,"读"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充当了教师的"忠实听众"。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朗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的一个重点.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朗读是最容易被老师忘记的,而学好语文的最佳办法就朗读.  相似文献   

12.
考点分解 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4.通过对咏物散文的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13.
考点分解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考点分解1.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2.品味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通过品赏个性化的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4.通过对咏物散文的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15.
李醍 《现代语文》2010,(4):34-35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朗读,舞台朗诵,话筒前播音,都属于这种艺术。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内容好又朗读得好,听一遍往往比我们自己看感触会更深。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善于处理讲解和朗读的关系,精讲多读,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重视范读,发挥朗读的感人作用,以唤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来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朗读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情况下,语文课堂需要朗读教学,其实,历史课堂也需要朗读教学。本文简要探讨了朗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主体地位认识、课堂教学内容分配等原因,造成了学生朗读水平的不足。本文在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等层面展开探讨,以期改进朗读教学的方法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学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叶隽 《福建教育》2009,(11):59-60
曾听过一堂题为He shouted,“Wolf,wolf!”(NSE一年级起点Book8 Module3 Unitl)的阅读课教学。这是一篇故事性强的阅读教材(中国古老的传统故事铂良来了》),课堂上,教师使用反复朗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了读课文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课文。评课时,教师对执教者单一使用朗读这一阅读形式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教师认为,本课教学处理得好,  相似文献   

19.
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读书,就是诵书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谢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进入了角色,刚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内容这一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