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素质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素质的发展在化方面的积淀,并通过与人的个体素质意识的有机结合,直接作用和影响人的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化是人们对自身素质认识和实践活动和反映与表现,是作用和影响国民素质发展的“校正器”。国民素质化的内涵随着化的发展而丰富,是由化观念的变革而调整的;国民素质化从诸多学科理因子研究国民素质理论问题,力争探索研究国民素质理论的新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国民素质化的内涵,是提高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单培勇著的《中国国民素质学论纲》一书 ,已于 2 0 0 2年3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国民素质学的学术专著。出版后 ,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反映甚佳。我以为 ,这本书的首要价值就在于 :它是创立一门新学科的可贵尝试。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 ,“人”这个主题显得日益重要突出 ,因此我们经常讲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显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学必将成为一门主要学科。目前 ,关于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 :(1)人的问题已成为一切科学 (包括精密科学和技术科学 )所关注的普遍问题 ;(2 )在对人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创新是当前国内行政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一个前沿理论问题.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73年首次提出和使用“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这一概念,并在随后的著述中较为深入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可以认为是社会创新理论的第一人.后来,沃尔夫冈·查普夫、杰夫·摩根、詹姆斯·菲尔斯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发社会创新问题,构建了当代社会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社会创新正在成为当代创新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领域,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期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单培勇副研究员新著<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以全新的理论视域,将国民素质均衡性研究与和谐文化研究融合贯通,首次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体系,提出和谐创新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的价值指向,是当前国内人学与和谐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一部新作.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急切地期盼这方面的理论指导。《国民素质与教育》一书的出版 ,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新观点。这是一部对“提高国民素质”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积极有益探讨的学术著作 ,是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关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研究”的理论结晶。民族素质高低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则是提高与改造国民素质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这一点已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提高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浅论新时期学报编辑的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人们普遍地越来越感到提高国民素质问题的重要。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一次鲜明地将这一问题提到我们面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  相似文献   

7.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国民素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十分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他们不断丰富和升华了国民素质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新领域。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民素质思想。邓小平提出国民素质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四有”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江泽民把国民素质定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大计,提出以“四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科技、健康及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内容;认为国民素质教育要区分不同层次;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学理性高度、独立学科性地位建设国民素质学,将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开拓国民素质学的新领域。国民素质学是以一定社会阶段的国民素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国民素质内在特质的表现形态、一般发展规律的学问。对国民素质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运思作岀新的安排,对国民素质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结构作岀新的调整,体现出了学理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国民素质学学科的定位是国民素质学是人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或部门学科,但它也是综合许多学科的有关因素的结果。两者的学科性质具有同一性,都具有哲学本性和综合性,这从学理上对国民素质学学科定位与性质进行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加快高校人才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已把人才开发作为一个全面性的、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提了出来。作为高等学...  相似文献   

10.
国民素质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规律又是国民素质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唯有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增多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要提高当代中国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搞清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胡适应规律是极为重要的。一、国民素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规律的内涵国民素质是否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体现在国民整体素质水平与经济增长素质是否相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提高自身素质需要进行再生产,成为推动经济加速增长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人的素质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本人实践活动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人的素质固然有天生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后天的教育。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仅仅教育部门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教育界自身就能实现的。这种转变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需要…  相似文献   

12.
论小康社会的国民素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民主政治、国民素质、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奋斗目标。在这四大奋斗目标中,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为此,必须树立“以国民素质为本”的小康社会新理念,建立适应小康社会发展的国民素质结构,建构国民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科技素质、民族精神素质、民主法制素质、生态环境保护素质、诚信素质和学习素质八大国民素质教育新体系,制定国民素质发展指标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般说来,历史学是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培育和教化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历史、社会、民族的认同感、自尊感、耻辱感,亦即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上,在构建现代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上,应该说有着社会科学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史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包括史学界在内的许多人的心目中,史学似乎离两个文明建设日益遥远,因而一度曾被戏称为“死学”。因此,…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美日韩优先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给人的启示山西师范大学牛道生江泽民同志1992年10月向全党全国人民明确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  相似文献   

15.
四、“一切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的素质。”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996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了同样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办教育的主旨,是世界潮流。在临近21世纪…  相似文献   

16.
杨力 《现代语文》2006,(8):27-28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将这种影响具体化的表现则是小说理论中“教化为先”的学观念。“教化为先”的学观念产生较早,但直到宋元以后这种观念才深受人重视。要求小说为教化与政治服务,是当时为小说争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小说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提高。这种学观念对小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多数作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创作出与社会人生休戚相关的作品。另外,“教化为先”的作家所宣扬的儒家伦理观念,不仅具有阶级性,也包含有人性的合理内涵在内,尤其可贵的是,人在教化世人时,在表面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还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这些方面显示了“教化为先”的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有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主题的规范化,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叙事结构的目的化方面。这些消极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甚至导致了某些学体裁(如拟话本)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后者居上”和“强者更强”都是当今市场竞争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学习型组织”理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发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号召。“学习型企业”之路,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企业证明,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路。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成功运用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问题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对未来企业组织模式的探索研究,又是当今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问题。从传统的以泰勒职能制为基础,适应传统经…  相似文献   

18.
黄书光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于2005年5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41.5万字。作为第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教化问题的著作,该书是教育史专业研究领域的新探索。在结构布局上,全书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力图通过揭示中国社会教化的理论建构、实践运作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以彰显中国‘千秋教化’存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围绕这一主旨,编者将全书分为九个方面:中国社会教化思想的历史建构与理论审视;社会教化政策的价值导向;组成社会教化网络的学校系统与非学校系统;社会教化载体中的日常读物;地方绅士的教化理想与…  相似文献   

19.
审美与文化     
当代美学进入了美的消解和美的泛化的双重困境。用“审美文化化”建设美学的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审美与文化深刻的内在矛盾。作者认为,审美与文化深刻的矛盾正是文化发展更新的机制。审美对文化的批判是美学的当代使命,其中心是建设具有审美人化特征的新文化,即“文化审美化”。要把对人的审美培育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属只能是对人本身的塑造,美学就是美育之学。因此,只有以人的审美塑造(培育)为中心,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建设,才是当代美学研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构建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构建这样一个目标,除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国家的教育方什并体现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共同耍求外,还必须依据各地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条件,依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本文拟就指导构建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主耍理论以及这一目标所应包含的基本要素等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构建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构建这一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为依据,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构建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可分的发展观.在二者总的关系上,他们一方面指出“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另一方面又指出“人也生产社会”①.在人的发展水平上,他们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一起视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视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