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写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生动、形象,把春风吹拂、草绿花香、一派生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绿”字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赏之情。如用“来”“到”等词,只是叙述不能收到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效果,也难以勾起人们的联想。  相似文献   

2.
正词语的锤炼,古人之"炼字",是我国传统修辞艺术中的一种,其目的是选用尽可能恰当的词语,简练而又生动地表达意义。词语锤炼的要求是:不仅词语要用得准确,而且还要用得尽可能好。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换成"过""到""落""临"等都不算错,但效果都不如"绿"字。王安石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词中选择了"绿",取得了最好的表达效果,可以说是词语锤炼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 ,好在形象、生动 :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绿”字中含蕴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如用“来”“到”“吹”等词 ,只是叙述 ,仅仅是把春天到来这一现象客观地叙述出来 ,不能收到以情动人 ,以形象感染人的效果 ,也难以勾起人们的想象与联想。作者用“绿”字是经过了反复推敲、锤炼的 ,这就是“炼字”。“炼句”即锤炼句子 ,古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之说 ,…  相似文献   

4.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5.
绿     
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只有古人才会对"绿"百咏不厌,反复吟唱.绿是他们吟诗作赋的根.  相似文献   

6.
大家一定听说过王安石诗作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作者曾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总觉得不满意。最终突然想到了"绿"字,顿觉这个字表达的意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妙,可谓是人人皆知了。“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它借助于颜色,把本来看不见也极难捕捉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南,一片新绿,使我们  相似文献   

8.
林悦庆 《陕西教育》2003,(10):29-29
一、副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如“又”这个副词,看似平常,用到诗句中却使诗句情趣盎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这些诗句中的“又”,或使作者对事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或传神地流露出作者的惊叹狂喜之情。倘若把“又”改为“已”等,那么诗旬显然会逊色不少。正是“又”字使诗句更进一步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不仅诗人如此,著名作家对副词的使用也是一丝不苟的,如《“你们想错了”》一文:“我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相似文献   

9.
一、体味精练传神的字眼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诗,作者描绘了深秋时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中写道:“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传神、精练的字眼,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体味,去思考这些词字的妙用。 二、体味优美多样的句式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多样的句式表…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诗眼"     
写诗有"诗眼",填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指一句或一首诗词中最精炼传神、使全首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富有生气的一个或几个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片言而明百义,坐地而驭万里",说明了锤炼诗眼的重要.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诗的本体--"情气"着眼,解读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对这一诗学细胞中所包涵的"情、象、意"等诗的基本要素,作了深入的"细读";同时,本文还从诗学的审美心理和创造心理、从语言学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王安石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4):28-29
主持人龙吟:在一些经典的诗词中,往往能通过一字一词总览全貌,这便是"诗眼"。诗眼,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有时候,"诗眼"是作者偶然得之。有时候,"诗眼"是作者事先确立,这便是所谓的"一字立骨"。诗法指津"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一字立骨",具体说来,即以某个核心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字)或关键短语(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伤离别")作为诗词作品立意的根本,使之成为整篇诗词布局谋篇的枢纽,该篇诗词的整体内容均受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主旨的表达就显得更为鲜明而集中。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迷上了古诗文.   我发现,古诗文虽然字数不多,最多者也不过就三四百字,但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韵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曾换过十几个字,最后才确定为形象的"绿"字,这曾一度被传为佳话.到今天,这句诗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相似文献   

14.
绿     
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一个"绿"字冥思苦想,百般推敲斟酌;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  相似文献   

15.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  相似文献   

16.
一、直抒愁情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产物.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形象含蓄(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要想准确把握、鉴赏古诗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必须要掌握正确的读诗路径.实践告诉我们,相机选择使用五法切入诗歌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又准又快地领会它的情意.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鉴赏涵盖丰富,涉及文学常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语言品味、表达分析等.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做到"三看""两品". 一、"三看"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小序和注释."看标题"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标题透露给读者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赏析语言应从实词、虚词两项着手,然而,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揣摩上,王安石一句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拍案叫绝,可惜忽略了其中的虚词。其实,王诗中的“又”字就大有值得玩味之处,诗人的惊喜之情,江南岸变化之状等,  相似文献   

20.
方生俊 《学语文》2008,(2):29-29
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决定了再高明的翻译也很难恰当地表达原作者的金声玉韵、兰心惠质。这是因为诗歌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灵珑、不可凑泊”的妙处。它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和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触发灵感的产物,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