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刘晨 《军事记者》2004,(1):32-32
新闻报道应用事实说话,典型报道更应用典型事实说话。然而,在有些报道特别是典型报道中,所选用的事例往往带有片面性,从而在读者中产生负面效应。 某部一个入伍不久的新战士被问及自己的连长“怎么样”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好!”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说因为连长从没替他站过岗。问者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讲,得到的回答是,他入伍前看的电视及报刊里反映的优秀连长都是替战士们站岗的,而他的连长从没替他站过岗,因而自然不能算个好连长。其实,这个连长是被团里树立的连长标兵。  相似文献   

3.
王温同志,50年代就以快手出名。1953年,他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负责呼和浩特市的报道。那时候,该台规定每个记者每月得写稿25篇,而王温总是年年超额完成,人们几乎每天都能从收音机里听到“本台记者王温报道”的新闻。平时,王温性格温和,说话有些腼腆,可干起工作来非常泼辣,勇于探索。录音报道,要求概括力强,制作快,是广播采访中比较费事的一种报道形式。他是本行业里最早掌握这种手段的记者。1957年,他以《乃子盖村的欢腾》为题目,报道了呼市第一次百货下乡的新闻。这是全自治区第一个录音报道,广播后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得到了农民、百货公司和电台三方面的好评。1958年底,又是他第一个使用口头形式报道了昭乌达盟工业生产提前完成任  相似文献   

4.
新闻里能不能讲道理?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新闻理论是断然否定的。他们有一条所谓的新闻客观性法则,宣称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而不作判断和推理,不加个人评论。有的资产阶级大报,甚至在报头上印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字样,以显示其超然和客观。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说话”不就是发表意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的受众.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猎奇编造、“合理想象”、道听途说的失实报道.报道失实,便造成很坏的影响.如某市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这样的消息:某地庙人一个洞穴里藏着两条大花蟒,晚上爬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一个出身捕蛇世家的青年女医生智擒这两条大花蟒,为民除了害.消息刊出后,一读者来信说这消息是假的,经查实,除了稿中的时间、地点外、人名及内容都是作者凭空虚构的.这种失实报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闻用事实说话,不用事实说话,就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版右下角,刊登了一条不至300字的消息,题为《杭州岳王庙起火,牛皋殴被烧毁》,消息全用事实说话,同这些年来在报纸上一些动不动就从法律上随意乱扣罪名的报道比起来,堪称法制报道中的佳作。说它好,据我看,头一条就好在把正确的观点寓于客观、公正的事实之中。这条消息,除报道了起火时间、烧毁情况及损失金额之外,还报道了这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记者在报道存在的问题时,只是用事实说话,并没有用自己的主观看法说话。这就不同于其它一些法制报道,写稿人常是“帽子加例子”,先下定论,然后再找几个事例说明。还有一种写法是,通篇塞满吓人的罪名,可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有介绍清楚。记者的职责,主要是尽快地将新近发生的具有新  相似文献   

7.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8.
他很少说话,甚至一连几天都不说话。因为他觉得,跟人说话的时间多了,跟木偶说话的时间就少了。他就是69岁的漳州木偶世家第六代传人徐竹初,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情雕木偶,意刻人生。从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传.到他的儿子徐强.已是第七代。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仅在剧团里为演戏而雕刻木偶.他已觉范围狭窄."要扩大  相似文献   

9.
一、“点睛”的故事“画龙点睛”这句成语出典于《神异记》。传说南朝画家张僧繇,有一次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没有点上眼睛。他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别人不信,他就提笔给其中的两条点上了眼睛,果然,电闪雷鸣,二龙破壁而去。人们借用这句成语比喻说话作文,在关键之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一则“点睛”的故事。东晋义熙年间,金碧辉煌的瓦棺寺在建康城郊落成后,寺院里的和尚请当时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捐些银两,用来装点佛像。顾恺之毫不犹豫,在化缘簿上大笔一挥:“…  相似文献   

10.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1.
兰子 《出版经济》2003,(12):42-43
在酒店顶层的酒廊里,叶小歌等着同僚多年的赵明明.他的四周空无一人.那些卖笑的看他这副深沉的派头,一定以为他是卧底.一个姑娘飘飘渺渺而过,绕了几个圈子,坐在他的桌子边,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英文小说.她看来看去,总没翻过那一页.  相似文献   

12.
博览     
新闻五要素新说叶春华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五个W不是新闻五要素,而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化。他认为,新闻的要素也有五个,它们是: 具体性,“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真实性,“指的是这些具体事实必须是真实  相似文献   

13.
11月1日,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在福建自杀的新闻,报道标题大同小异:《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我在仔细地读完报道后,发现这个标题很片面。根据自杀者的父亲和姑姑叙述,发现自杀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一是自杀者生性内向,平常不怎么与家里人说话;二是今年以来,他得了抑郁症,前一个月向学校请假回家休养;三是遗书中自杀者说找不到工作,不想拖累父母。再看这三个诱因中,"找不到工作"这一条是最弱的一点,自杀者今年研究生三年级,还没有毕业;而且据他姑姑介绍,他只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都把自杀原因分析归结为"找不到工作"这一  相似文献   

14.
客观报道手法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巧妙手法,表面上记者只是客观地记叙事实,实际上他是用事实来含蓄而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体现一定的宣传报道意图。新闻界的行话称之为“用事实说话”。早在1946年9月,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曾这样解释“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原载1946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这种客观报道手法的巧妙之处,正在于能将记者的主观思想倾向与报道意图,通…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版右下角,刊登了一条不到300字的消息,题为《杭州岳王庙起火·牛皋殿被烧毁》,消息全用事实说话,同这些年来在报纸上一些动不动就从法律上随意乱扣罪名的报道比起来,堪称法制报道中的佳作。说它好,据我看,头一条就好在把正确的观点寓于客观,公正的事实之中。这条消息,除报道了起火时间、烧毁情况及损失金额之外,还报道了这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管理中  相似文献   

16.
陈力丹 《新闻世界》2008,(10):109-109
8月9日,北京奥运会的赛事正式开始。奥运首金和中国的首金,国外媒体都很关注,并做了第一时间的报道。但是,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报道侧重点。在MSNBC8月9目的奥运报道中,七条点击率最高的新闻专题只有两条与比赛有直接关系。一条是对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的专访,另一条即对他母亲的采访。其他五条报道,分别报道了开幕式中美国运动员进场的服装、北京的小吃、北京的三轮车,布什探访美国沙滩排球队.以及对朝阳公园沙滩排球比赛场地的介绍。介绍北京小吃的短片中,镜头伸向王府井的美食一条街,视觉的直接传达,比起文字更为直观,活泼,感染力强。介绍北京三轮车的短片里,主持人亲自试踩,将观众的视野从赛场转移到体现古老北京风貌的什刹海一带。介绍美国沙滩排球队的新闻中,剪辑了总统布什与队员们在一起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18.
“小新疆”在尘土飞扬的背景里突然拿着枪闯进了他的视线,他走上去和对方说话得到了回答:他拿出烟对方欣然接受:他举起机器对方仍然自顾自地玩着手里的枪……他们是谁?家乡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流浪?  相似文献   

19.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而是新闻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其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被称之为一种用事实说话的艺术,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承着对新闻负责的态度,讲究用事实说话的艺术。本文站在一个公安边防部队新闻从业者的角度,结合多年从事基层一线新闻报道的实践,把新闻作为一种说话的艺术,对如何做好新闻的真实报道进行了研究,以期在新闻中保持原有的真实性,真正实现新闻的价值,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