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视觉与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感官相通的“一通多”视觉通感。这类将其他感官特征映射到视觉感官的隐喻性表达,是建于视觉的独特生理特征和源于过去经验的认知联想基础之上的。视觉通感的认知构建,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官域间的相似性心理联想;二是其相似性的认知突显。  相似文献   

2.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理论的核心。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因此,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及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语义冲突、相似性、双重影像等方面对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以加深对隐喻及通感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具有明显的认知性。它的认知实现主要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实现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英通感现象的研究历程,从作为修辞手段的研究到对其隐喻认知方式的研究,来综观通感现象的语言表现及其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感在日常用语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应用,并为大众所理解接受。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称为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在广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多模态广告语篇中。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今社会,图文广告随处可见,影响深远。图文广告利用以视觉感官为基础的图像与文字两种符号模态间的互动,激起其他感官的相似经验,从而实现语篇内容与认知意义的共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通感的认知在图文广告的认知意义构建中有何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隐喻相似性依赖于客观世界和主观认知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可以创造的。相似性实际上仅表现于两个事物之间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是潜在的,是人类在这两个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突显其相似面或相似点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是存在于通感之中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卫夫人《笔阵图》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博雅、精深的书法及书论作一种阐释,从而体现出通感隐喻的特征及其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两个方面论述了通感的内涵,指出通感不再是一种简单化、概念化的语言现象,更不是为了表达而选择的手段,而是特殊的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此外,还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独立性和排他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它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通感隐喻如何体现出系统功能思想,同时试图从语言最根本的生成处揭示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本文认为,通感在概念功能、意义进化论、系统思想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在语法层面表现出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该文的分析尝试从通感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两方面拓宽通感研究的理论视角,希望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得益于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语料库已成为近年来通感隐喻研究的重要手段。以英语为首的印欧语系相关语料库研究占主导地位,其他语系,除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外,通感隐喻研究相对较少。各语言的通感映射模式既有具身认知的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目前研究多采用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半自动”五步研究法,亟需提高其自动化程度。未来可着力于不同语种或语系的对比及跨学科研究,深挖通感隐喻认知神经机制,探索其在翻译和语言智能等方面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认知隐喻的经验实质是相似性。厘清该实质需从四个方面阐述:认知隐喻与传统修辞学隐喻的联系与区别;认知隐喻之经验所指;经验相似性的本质特征及其所指;相似性的可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源域和目标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文章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而提出一个具体的意象图式——动觉感官图式,旨在探讨通感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为研究通感隐喻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14.
通感隐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简述通感隐喻的概念、认知规律后,重点探讨了通感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及其构词功能,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本文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多纬度视角的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来自人的各种感知的相互联通,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知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7.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有着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现象是不同感官之间的经验映射,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相同。  相似文献   

19.
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占有很大比重,且颜色词所指代意义与各自的文化背景相关。该论文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颜色词进行新的探究,试图将颜色词本身具有的视觉感官与心理感受相联系。并通过不同颜色词所带来的感官感受对比,对该种通感现象进行解释。此外,结合英汉句子实例验证,旨在揭示人们由英汉颜色词的特征所触发的感官转移是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从词汇学的角度探讨通感构词现象,分析通感构词的分布、分类、特点,以及汉语通感构词丰富性的特殊机制和通感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