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月十五日,《光明日报》上《汉字“横行”与钱玄同》一文谈到,从钱玄同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五日致函陈独秀,“绝对主张”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汉字排版“改用左行横移,如西文写法”,到解放后这一主张的实现,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时间,使我不禁与作者有同感:“在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古’的泱泱大国里,要想搞一项改革也真难!” 走拼音化道路,这是文字改革的方向。但对方块汉字,我们也并不是没什么工作好  相似文献   

2.
钱玄同是汉字竖改横的创造人。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3期上发表了致陈独秀的公开信,信中指出:“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所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直行,且右字写此,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字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  相似文献   

3.
博览篇     
最早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人 中国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近代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等情况后,汉字竖写就感不便。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载了他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他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  相似文献   

4.
1946—1950年,《人民日报》对陈独秀评述话语可归纳出三种提法:继续把陈独秀看成“叛徒”、“叛变”者;主流观点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托派”、“投降主义领导”、“机会主义”;陈独秀是“带着资产阶级反革命的观点”的“投机分子”。它们基本上反映出建国前后中共党内对陈独秀的评价。评价陈独秀应立足历史时空,由学理上分析和理解对陈独秀评价的社会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东亚“汉字文化图”里,流行着在岁末选举一个最能代表大众心情、总结一年经验、象征世态变化的汉字。这就是所谓“年度汉字”。年度汉字评选本是一种文字游戏,源自日本。自1995年起,每年年底,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汉检)都要宣布年度汉字,至今已保持了13年。2009年,“新”字当选日本年度汉字;韩国则是以一句成语“旁歧曲径”作为年度汉字;在台湾,由郭耀华所推荐的“盼”字在评选中胜出,成为本年度的当选汉字。  相似文献   

6.
1953年2月20日晚,毛泽东乘坐“洛阳”号军舰停泊在安庆,接见了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安庆的工作之后,出乎傅大章意料之外,他问道 “陈独秀是安庆人吧?” “是的。他祖籍在怀宁县,生于安庆。” “陈独秀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毛泽东又问。 “据说还有一个老母亲(即陈独秀养母谢氏,已于1939年病逝于四川省江津县),陈独秀后来和一个姓潘的女工结了婚,那个女工现在不知下落(即潘玉珍,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工人,小陈独秀约30岁,南京狱中陪伴陈独秀,1949年11月病死于上海),陈独秀有个儿子叫陈松年,现在安庆窑厂工作,当技师,家庭人口多,收入低,生活有些困难,据说把北京一所房子卖了。” “这所房子,是不是当年陈独秀在北京的旧居,还是《新青年》的编辑部?”毛泽东问。  相似文献   

7.
1953年2月20日晚,毛泽东乘坐“洛阳”号军舰停泊在安庆,接见了中共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安庆的工作之后,出乎傅大章意料之外,他问道:“陈独秀是安庆人吧?”“是的,他祖籍在怀宁县,生于安庆。”“陈独秀家里还有些什么人?”毛泽东又问。“据说还有一个老母亲(即陈独秀养母谢氏,已于1939年病逝于四川省江津县)。陈独秀后来和一个姓潘的女工结了婚,那个女工现在不知下落(即潘兰珍,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工人,小陈独秀约30岁,南京狱中陪伴陈独秀,1949年11月病死于上海)。陈独秀有个儿子叫陈松年,现在安庆窖厂工作,当技师,家庭人口多,…  相似文献   

8.
一、重新认识汉字重新认识汉字包括科学地认识评价汉字的特点和地位、认识汉字现代化的价值和作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决定识字的学习方法。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几十年,汉字的地位极低,鲁迅先生甚至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所以几十年来语言文字改革的方向是“汉字拼音化”。自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重新认识评价汉语汉字,特别是汉字现代化研究的开展,由于计算机成功地处理汉字和发明了汉字的激光照排技术,所以汉字的重要价值重新得到确认。过去贬低汉字,是假定了拼音文字为最先进的文字,而用拼音文字的标准来衡量汉字所…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一九二九年开除党籍至一九四二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内在矛盾及历史评价朱洪七十年来,对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的错误有过四次较集中的评价:一次是1928年“六大”前后,一次是1958年成都会议,一次是“文革”期间,一次是1979年“三中”全会以后。这四次评价都涉及到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相似文献   

11.
爱国情殷的陈独秀自青年时代起就对民贫国弱的社会病象兹兹为念,为解决此“第一个大问题”,他从多维度剖析致贫苦源,矛头直指旧的伦理道德、帝国主义、军阀官僚等恶势力,并指出中国经济处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其一大成因。“五四”前,陈独秀呼吁从伦理、教育和发展实业方面救贫扶弱,“五四”起他开始“介入政治”,主张以“马克思社会主义”来昭苏贫民的生计。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独秀吁请抗战必须首先解除民众的痛苦。陈独秀的救贫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从投入“拒俄运动”开始,逐步转向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曾为辛亥革命作出过贡献。(一)从“康党”到“乱党”1897年(光绪廿三年),十八岁的陈独秀从安庆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通过这场“乡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去探索汉字的字源,人们大概很难猜想到“自”字的本义竟然是“鼻子”;而“自”与其他的一些汉字相结合,又可以构成形、音、义似乎完全不同的“新”字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有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 ,这种方式不合乎人的习惯和生理要求 ,写起来很不方便。但人们代代相传 ,谁也没想到去改变它。直到近代 ,新文化运动兴起 ,白话文出现 ,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也陆续进入中国 ,汉文中经常引用外文 ,书写阿拉伯数字 ,使用新标点 ,使汉字竖写显得更为不便 ,亟需改革。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的钱玄同 ,勇敢地向旧事物提出挑战。他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 ,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 ,首次提出汉字“竖改横”的见解 ,并谈了他产生这一想法…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第1辑刊登夏立平《陈独秀能论定为“反革命”“叛徒”吗?》一文,列举一些人的回忆和其他材料,指出陈独秀在后期坚持反对国民党政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国民党法庭上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陈出狱后,与党有过联系,“表示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董必武曾多次去看望陈独秀。延安《解放》周刊亦发表文章希望陈“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中共中央曾对陈独秀提出三项条件:1、公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关于大革命时期任弼时与“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作了坚决斗争的提法是26年间陈独秀研究的最大成绩。从“关系”中研究陈独秀,在多元文化中研究陈独秀,从新公布、新发现、新披露的史料中用新观点研究陈独秀,是三个陈独秀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张悦 《华章》2013,(24)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一个历史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2002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就开宗明义地写着:“最早在中国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相似文献   

20.
1916年11月26日,陈独秀和亚东图书馆的经理汪孟邹等人离沪北上,28日到京,入住前门外的中西旅馆。其时,陈独秀把《新青年》在上海办得很红火,并与汪孟邹等酝酿办一个“大书店”,此番便是为此事招股而来。而恰在此时,12月26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当天上午,蔡元培即亲赴陈独秀所住的旅馆,请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也正在此时,后来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正在陈独秀和远居美国的胡适之间酝酿着。陈、胡之间书信往还,交换着变革中国文学的看法并已达成基本共识,后来成为“经典”的一些观点,此时也已成熟。1916年11月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