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2.
折柳寄深情     
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习俗。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写离别的。“依依”既写出了柳条迎风摇摆的样子,又借柳条写出了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古代文人写离别时,往往要写到柳条。也有人说“柳”和“留”读音相同,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不过,据文字记载,“折柳”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  相似文献   

3.
赏析: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一、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 应为离别多。"(王之焕《送别》)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  相似文献   

5.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6.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7.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最甚。那么,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呢?首先,柳音——留。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的挽留之心。  相似文献   

8.
<正>我爱阅读,因为它灿烂了我头顶的那片天空。翩然在唐诗宋词的万紫千红里“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在这花草盛美的春天里,我轻轻折下一枝青青的杨柳,送给即将远行的爸爸。爸爸的车子渐行渐远,杨柳枝伸出车窗外,在风中飘荡,我却如这枝杨柳丝丝缕缕难分难舍、愁肠满怀。  相似文献   

9.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惊梦》出中[步步娇]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晴丝”和[好姐姐]曲“荼(蔗糸)外烟丝醉软”的“烟丝”,各家注本都以“游丝”作解。笔者认为“晴丝”“烟丝”均非“游丝”,而是柳丝。 《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就把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了。送别亲友常折柳相赠,庭院、码头、驿亭亦多植杨柳,杨柳几乎和古代人民的生活、感情,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对那些深闭幽闺、足不出户的贵族少女们,更是其感春怀人的昔遍信物。《古诗十九首》中“郁郁园中柳”,王  相似文献   

11.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常见的乐曲有: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呜呜咽咽的笛声,如导火索般引发了征人积郁在心中…  相似文献   

12.
拜谒柳湾     
正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再到宋代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应折柔枝过千尺……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再到现代毛泽东《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们或因柳抒情,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杨柳和离别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柳”谐音“留”,所以古人在分别时以折柳相赠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挽留和不舍在唐朝,这一行为更为流行,在那些赠别的诗篇里,杨柳的字眼触目皆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江上东西离别饶,旧条折尽折新条。”(姚合)……下面选的两首关于折柳送别的五绝,虽然短小,却蕴舍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悉心体味,才能理解它们的妙处。  相似文献   

14.
自汉代起,我国民间便有折柳送别之习俗。为何折柳送别,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古时候柳树多种在大路两旁,长条低垂,有依依恋人之感。二说“柳”与“留”同音,折柳有留下之意。三说柳条柔软蔓长,可拴住人的心儿。下面采撷几首咏柳诗,与君共赏。“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这是南朝萧绎的《绿柳》诗,写得较早,描绘出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美景,着眼于花、叶、色,突出一个“绿”字,颇有诗意。  相似文献   

15.
送别在唐朝     
和亲友分离的时候,折柳写诗作别,是古代文士的一种浪漫作派。“柳”寓意“留”,故“柳”往往成为送别的象征。“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就是送别名篇中的代表作。我特别偏爱这些“送别诗”,细细的品味,常在心底生出淡淡的忧伤。可以说“送别”中隐含了唐文人最深最痛的哀怨。江淹谓“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然谁能体味到“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的另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伤?王勃一语道破这…  相似文献   

16.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其中的《后庭》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其实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在历代诗人的诗作中多有体现。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务?”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  相似文献   

18.
咏柳诗话     
“五九、六九,抬头看柳”,柳,是春天的使者,“漏泄春光有柳条”。“吹面不寒杨柳风”,柳,是诗人画家的爱物,历代诗人以柳为题,歌咏不绝。陶渊明爱菊花也爱柳树,在家门口亲自栽种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无独有偶,扬州平山堂至今还有欧阳修种的柳树,后世称为“欧公柳”;他写诗云:“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隋炀帝下江南也风雅一时,曾“御笔赐垂柳姓杨”,故“杨柳”一词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正>"折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柳"虽然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却常常是人们感情的引发点,更是离愁别绪的归结处,诗人的满腹难言之隐和满腔情愫也多借"折柳"倾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本文试从民族感情积淀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中"折柳"这一"离情"之物化,开阔对诗歌意象探究的视野。那么,离情怎么会与折柳有关联呢?一是"柳""留"谐音。折柳送别表示送行者对行人挽留不住,借"柳"表示留恋之意。二是与柳条顽强的生命力有关。《战国策》中讲到杨树枝"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柳同科,习性相近,一株柳枝随便插到哪里,只要有水土,它就能够成活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送行的人图个吉利,希望行者在外,能够服水土,随遇而安,于是柳枝成了这一愿望最好的象征物。三  相似文献   

20.
柳树的趣闻     
春天一到,绿满大地。人们又要观赏到柳树那婀娜多姿的风采了,这里有几段关于柳树的趣闻,或许能增添你赏柳树的兴致和撰文的材料吧。插柳游春。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追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柳树送别。我国古代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也有人说因为“柳”和“留”读音相同。后世常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