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衡哲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不多,但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呈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同时代作家的清新、理性气象。由于种种原因,关于陈衡哲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少,甚至有人说她的小说与当时国内的主流小说不一致。但是,从以“五四”为起点的现代性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它们仍然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体现了现代人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小巷深处》1956年在《萌芽》第10期发表后引起轰动,这部作品即使今天读来也让人回味无尽。作者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曾沦为妓女的徐文霞身上,她挣脱命运缰绳之束缚,获得重生与自由,同时作者也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灵魂世界,激活人们对美与善的呼唤,描绘出一幅至情至性的人间图画。  相似文献   

3.
王金胜 《东吴学术》2022,(5):91-100
房伟的抗战历史小说,具有深沉幽邃、冷峻绚烂的现实主义文学品格。小说将中国社会历史现实,通过语境化处理,内置为历史叙事的潜文本。小说中饱满的诗意和充盈的细节,不仅有生命个体和东方文化意蕴,更是现实主义总体性深度模式的文学性呈现。作者建构了一个以个体生命为精神核心的主体,通过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召唤出深沉尖锐的现实感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显示了强大而柔韧的现实主义文学力量。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鲁迅、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家的小说创作,突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以人为创作主体,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多元化地表现出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小说创作中,"人的文学"是新文学作家的共识,无论是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还是浪漫抒情小说,都突出表现了对人的关怀、尊重和理解,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维护,对社会痼疾强烈的批判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有效途径凸显人文精神教育,是普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他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艺术的创造,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同时,“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人生问题,局限于知识阶层;赵树理则多从为政策服务出发,造成人物性格片面化和政治化的偏向。  相似文献   

8.
论五四文学中的“觉醒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他们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一群。他们率先从铁屋子里爬出来,同时又把自己送进了灵魂的炼狱。他们本身就是一捆矛盾。一会儿,他们象巨人一样宏大、坚强、自信。他们自封为民众先驱、领袖、启蒙者,夸大地表现自身的力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大其我与宇宙合一①;一会儿强烈的自信又轰然崩塌,自我沉溺于平庸、无聊乃至堕落之中,一切都是空虚,只剩下个人的寂寞、烦闷、孤独。五四文学以从来未曾有过的激情肯定着“自我”,将“自我”供奉为上帝,视作时代的中心和出发点;同时又以同样强烈得难以自制的情绪放弃“自我”,眼睁睁看着“自我”的沉没。新的价值使他们发现了“自我”的尊严,同时也带来了尊严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学选择的运作之中,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学的基本形态“自剖学”、“他剖学”与“民族自剖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突破旧有小说的范式,力求与散艺术结合,呈现出强烈的散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小说叙事功能转为抒情功能,将戏剧化结构转为散式结构。这一方面拓宽了小说的表现路子,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足,即人物形象类型化,作品缺少含蓄美。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7,(6):33-38
问题小说话语的演变是复杂的。胡适把问题作为小说写作材料的来源,但不提供问题的答案,这影响了《新潮》小说的创作面貌。周作人提出"问题小说"则是要密切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创作自由才是最根本的关切,其本意并非造成一种文学流派或创作风尚,而是要端正创作伦理、严肃创作态度。后来,茅盾在论述五四"为人生"的创作倾向时,把"问题小说"作为该倾向的最初表现而加以定型化,用来概括冰心等人的创作特征。作为现代小说的精神源头,问题小说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其实是严肃的态度与创作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生存还是死亡——质疑“文学终结论”兼“文学边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终结论"者以传统文学及其理论作为一个终极的"元",抽空"文学"这一范畴的真实所指,用前现代性的反思宣判了文学的终结。但是,以现代性反思来质疑这一反思本身,就会发现,"文学终结论"及与其相关的"文学边缘论"都是假命题。  相似文献   

14.
伴随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作家们对“疯颠”景观的垂青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时尚.在五四小说中,“疯癫”体现着人们良心磨难的存在状况及其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从特定角度表现了人们在转型时代的病态现实和启蒙追求.小说的“疯颠”景观发人深思,既蕴含着作家对本土文化本质的深邃思考,凌厉峥嵘、直率狂热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五四”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初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纵观本时期的小说,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弱者的形象,而真正的英雄的形象却呈现一种缺失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本时期知识分子身上共同存在的弱者心态,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五四”激进思潮的反面,表现在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上,就是一种深刻的自卑感。而五四时期中国贫弱的现实,以及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中所感受到的“生的压迫”,是弱者心态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衡哲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不多,但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呈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同时代作家的清新、理性气象。由于种种原因,关于陈衡哲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少,甚至有人说她的小说与当时国内的主流小说不一致。但是,从以“五四”为起点的现代性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它们仍然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体现了现代人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从小说模式的转变、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五四”女性作家群的出现这两个方面鸟瞰“五四”小说的新素质,从而揭示出“五四”小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五四时期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的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中,西方近代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联系不仅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