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实践证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通过很快实行所有制完全公有化来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改革上取得的突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科学论断经历了一个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演化。它的提出有直接的历史原因,也有深刻的国情背景和时代要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提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表明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就要站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来思考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点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了公有制为主体,才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中,应该把发展生产力、增长GDP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改革开放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刘少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实施,但它所包含的正确内容,已经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实。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四个如何认识”,有利于巩固党对思想阵地的领导,有利于引导人们澄清模糊认识,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在改革开放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促进改革开放,为其扫清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6.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是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真谛的科学揭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入高度关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们精神领域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企图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两种社会主义,必定要走两条不同的道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导致贫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改革与发展,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专题导读】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为第一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巩固”和“过渡”,主要内容是新政权的建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三大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的实施、恢复发展经济主要围绕的是新政权的巩固,但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也已开始为社会主义过渡作准备;三大改造、一届人大和宪法的颁布等则以过渡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党的十二大报告早已指出的;“妇女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重新审视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对于“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条件和社会风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指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动因;在理论上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引领当代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新的发展模式,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才能实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既概括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又从理论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客观上构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前苏联和建国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是这一理论的形成阶段;从“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是它的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阶段。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产生了且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制是现代社会的文明标志,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①这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紧迫而繁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在苏东剧变中垮台,要归功于邓小平在这之前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一系列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这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混为一谈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毛泽东“两阶段”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在指导制定我国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方面 ,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精神明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化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时期经历了由概括到系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的考察可以看出价值观的发展体现了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时代的精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立足于当代,放眼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正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的尺度”。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偏差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得到纠正,要真正以人为尺度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坚持人的尺度,在当前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协调和均衡社会利益,让改革发展充分体现和展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