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内容或意境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进行写作,我们称之为锤炼词语。古人叫做“炼字”。刘勰专门写过《练字》,提出了有关文字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被公认为是“炼字”的典型例子。上述种种,说明古人是十分重视炼字、讲究炼字的。本文拟从古人“炼字”,谈下面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的目的在于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读  相似文献   

3.
谈炼字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选词,诚如唐卢廷让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所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常被后人称道的句子,有杜甫的“身轻一身过,枪急万人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炼字的位置并不固定,并不完全如前人所说要练七言诗的第五字,五言诗的第三字。炼字之处也往往是诗眼所在,这是诗人精心打造的地方,也是诗篇里描景状物,表意传神最关键的字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体…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人作诗文,特别讲究炼字,追求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炼字的一面旗帜。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推敲”,都是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都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6.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的目的在于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读那些名诗词时,要逐字逐句地品味。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倚”与“凭”,从字面上看都是“靠着”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诗词中,其韵味不尽相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作文一向讲究炼字,一个字便可以让人物鲜活,使境界全出。炼字追求的原则,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有一语中的评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炼字艺术的典范。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可见《红楼梦》炼字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炼字     
考点分析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所炼之字是为了提高通篇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这样就必须要求炼字要切题、切情、切境。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三类词。同时,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道的就是自己在写诗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王建平 《阅读与鉴赏》2009,(5):28-28,27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多数体现在形容词的使用上。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几首近体诗,其中几首诗很讲究炼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空”,但境界各异,感情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要注意名句中关键词的意思。我们知道古人作诗做文很讲究造句的功夫,特别注重炼字炼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便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语言反复锤炼的明证。既然古人对语言有如此追求,那我们在背诵时对关键词句也要细心体会,反复玩味,不能误了古人的苦心。例如: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抓住了诗歌的“炼字”,借一斑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更快捷更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12.
古人在吟诗作词时极其讲究炼字,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下面就给大家谈一谈“剪”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3.
古人在吟诗作词时极其讲究炼字.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下面就给大家谈一谈“剪”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4.
炼字论纲     
古人非常重视“炼字”,但大多囿于具体用例的点评。在目前流行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教材和论著中,在谈到词语的运用时,又大多限于“词语的选择”,惜乎缺少对于炼字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借用传统修辞学中“炼字”这一概念,指代一般的修辞学论著中常说的“词语的锤炼”,即对词语的精心运用。其中的“词语”包含现代意义上的“词”和“熟语”,有时还包括某些临时组合,但具有特定含义的短语;其中的“锤炼”,则包含对词语的选择、修饰、加工、改造和创新。围绕这五个方面,文章论述了“炼字”的内容、途径、方式、目的、作用等,由此尝试建立较为全面的“炼字”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诗歌爱好者。歌咏之余,萦绕在脑际耳畔的那种美,挥之不去,令人回味。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再别康桥》之美就美在意境上,可谓“四美成具”。  相似文献   

17.
古人作诗,注重炼字。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评张先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有了诗眼的明眸善睐,诗歌就会顾盼生辉;失去诗眼这一池秋水,诗歌便会干瘪枯萎。因而,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炼字的理解与阐释就成为重头戏。2003年高考,王维诗《过香积寺》的整体鉴赏,就浓缩为对诗中一句诗眼的赏析。  相似文献   

18.
高中一册《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课后第一题第5小题要求解答:作者在引用福楼拜的话后所说的“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一句中,“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什么。现行参考资料在答案中说,指的是该段首句中的“强调‘炼字’,主张‘意胜”。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它指的应该是该段第⑩句所说的“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这一点,只要对原文作一番思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  相似文献   

19.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炼字之苦。王安石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而推敲琢磨,几次更改而最终着一“绿”字,名传千古。凡大家都十分注重炼字,阅读欣赏作品时,要深入地去品味,只有在比较中方能品出真味来。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着一“见”字则托出淡泊闲逸的情致,达到融我于物,物我两忘的境界,用诗评家王国维的观点看是“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