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培 《文教资料》2012,(16):7-8
汪曾祺小说中构筑的"民间"世界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场所",是一个没有权利浸染的桃花源式的理想所在,人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对于生态美学兴起的当今社会,其小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中的三处"外人"并不是指代所谓的"外国人"或"方外人",而是相对于桃花源之"中"而言,否则就不知所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虽是从渔人眼中看的,但他当时已在桃花源中,所以说"外人"就是"世人"。陶公之所以在文中三次提到"外人",并特别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想强调桃花源中的人,不是天外来客,而是避世来此乐土的人。  相似文献   

3.
自从《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桃花源"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桃花源"的完美社会的意象,如"阿卡狄亚"、"仙那度"、"香格里拉"等。这三个类似"桃花源"的意象与中国的"桃花源"相比,内涵各有不同。鉴于此,"桃花源"一词的英语翻译不应借用这三个意象,致使产生理解偏差,从而不利于"桃花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和"桃花园"意思大不一样,但却常常有人把"桃花源"误写成"桃花园",例如:……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和"桃花园"意思大不一样,但却常常有人把"桃花源"误写成"桃花园",例如:……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桃花源已演变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对于这种"桃花源情结",或斥之为消极心态,或嗤之为怀旧,也即对落后的农业时代的一种眷恋。然而考察近现代以来人们借助桃花源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可知,桃花源的对立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当代文明的对立面,因而可以反映桃花源乃是植根于人类过去及未来之需求的一种永恒的"情结"。  相似文献   

7.
"小国寡民"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畅想,与后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以及历代文人的隐逸情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远离尘嚣的桃花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呈现了一种"隔"的理想,而隐逸文人更是将"隐"作为追求生命舒展的一种手段,与老子美称的"至治"理想,在心理上共同达到了一种对现实彼岸生活的描述与喟叹。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一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教材将此句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这种理解,本句诗译为"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新桃花源记     
张长 《教学随笔》2013,(Z2):15-16,19
<正>幼时读《桃花源记》很快就能背诵,原因是陶渊明把位于湖南武陵源的这个地方写得美。"世外桃源"从此成了一个形容词,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旅游成了热门产业,很多地方竞相推出"桃花源"以吸引游客。最富诱惑力的当然是故事发生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2002年,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和"桃花园"意思大不一样,但却常常有人把"桃花源"误写成"桃花园",例如:①明哲保身之士为了远祸,就或辞官,或逃亡,过起桃花园中人生活,不问政事。(《人民论坛》2006.07.01)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