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悟性乃是思考者与独创者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这就叫悟;透过事物表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求事物本质。这也叫悟;从特殊到一般,由典型而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更叫悟。总之.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揣摩.反复思索,反复探求,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悟性,且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习成绩的优劣。因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悟”字.  相似文献   

3.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所谓“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正所谓是“开而弗达,道而弗牵”也。“启”具有引导、指引之意;而“发”是有所“悟”,指发现、发展,带有创造之意。启者会因其学识之殊而有差异;被启者,亦因悟性之殊而有所不同。若启发者为目不识丁,其言行举止能为悟性高者而有所觉;、启发者为饱学之士,亦能为悟性低下者解困、点拨。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是教师要探讨的教学问题之一。美术创作教学中的启发方法,或许同其他科目有相同之处,个别会因其特殊性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学好初中数学可以分"学、悟、化"三个阶段。学,就是要认真学习;悟就是要靠自己的悟性去领悟;化,就是要融会贯通,提炼出自己的东西。在新知教学阶段,学生一般都是以"学"为主,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刊登了何炳章老师的文章《不妨用“悟课”替换“磨课”》,文中作者从分析“磨”字褒、贬两方含义入手,指出“优质课的打造过程,由于其指导思想就是磨,所以常常比较费时,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甚至陷入了磨蹭和磨人的境地”。有鉴于此,文章主张“悟课”,让教师们“领悟、觉悟、醒悟”文本,从而养成“悟性”,引发“灵性”。该文认为,“好课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悟课”固然重要,但“磨课”也不能忽视。相对于于“悟课”而言,“磨课”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  相似文献   

7.
作文最主要的不是生活的贫乏,而是缺乏悟性。那么,“悟”从何来?如何才能使学生作文有点悟性呢? 一、“悟”从生活中来。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主体精神、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悟性灵性等。本文只对悟性这个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和“心”组成了“悟”,也就是说,悟是个人用心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是人的思维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悟,是  相似文献   

9.
“悟”是语文学习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顿悟”“了悟”“颖悟”“心悟”“意悟”“领悟”等是人们谈禅、评诗、论学时常用的词汇,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文学习财富。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吸收写法,关键在一个“感”字,一个“悟”字。冰心曾说:“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的确,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要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光靠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是毫无创意的,学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悟性相当重要。这里介绍几种阅读教学中悟性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唐诗才 《广西教育》2009,(20):40-40
写好作文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词汇的积累甚至写作技巧的积累。而积累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悟性。那么,“悟”从何来?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悟性呢?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平日,我们常听大人们夸奖某小孩“这小孩悟性好,是读书的料!”什么是悟性呢?《新华词典》解释说:“悟性即知性。同‘理性’一起指认识的两种能力或阶段。”笔者在文中为什么不提“悟性”而提“感悟”呢?(庄子·刻意》有“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之说。《后汉书·崔骃骃传》中述:“唐且华颠以悟秦。”这里的“感”和“悟”分别指“感觉、感受”和“启发,使之感悟”之意。可见,“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发展和延伸。“感”是手段,是过程,“悟”才是目的,才是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本文中的“感悟”,笔者的本意是:面对教学这一双边活动,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感”,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4.
解数学题时,在思路探索的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类比、联想、猜测、预见、领悟、顿悟等非逻辑或不完全逻辑的思维方式,常为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一条快捷、顺畅的通道。可见,“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深刻领会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悟性”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5.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 :“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 ,其意乃“思之吾也” ,亦即“思考的我” ;若从右往左看 ,其意乃“吾之思也” ,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 ,悟性乃是思想者与独创者的本性 :非思考不能有悟 ;非独创不能算悟。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蕴、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 ,是心灵的闪光 ,是心智的飞跃。人如果失去了悟性 ,就像夜空失去了星星一样。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未能将“悟性”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须知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  相似文献   

16.
黄艳丽 《师道》2007,(1):50-51
“感悟”二字经常运用到小学语文阅凑教学中。但究竟怎样引导小学生去感悟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悟”呢?笔者想借用五祖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惠能的话来说明。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强调的是“渐修”。小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悟性,同样要“渐修”。修什么呢?积累课内外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7.
学贵心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悟性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培养出来。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悟性的关键有:身临其境;将心比心;透过感情悟理性三步做法。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语文学习的悟性增强,带动了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闭环体系,其认知与实践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分为“教”“感”“悟”“行”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色与教育重点,通过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教育效果反馈至各个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贵心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悟性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培养出来.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悟性的关键有身临其境;将心比心;透过感情悟理性三步做法.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语文学习的悟性增强,带动了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20.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