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摄影     
这是一座让我痴迷的塔,矗立在盘锦广播电视台的大院内。每天从他身旁数次走过,都会习惯性地仰望,领略他的伟岸,他的雄姿。谓之"他"而不是"它",是因为在我内心始终认为他像个真正的男人。他钢筋铁骨,我却始终感觉他有思维、思想,常能感知他情绪上的变化。阴晴雨雪,喜怒哀乐。他光明磊落,一堆一块,活得真实透明。他随缘就意,一缕光,一朵云,一抹霞塔在他肩上,便容颜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
英若诚是一位深受人民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是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的,之后是说他的家族、他的童年及他的经历。他一生中的种种传奇,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3.
他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在英国加入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抗日救亡、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张学良将军认定他是大才;蒋介石亲授他一项重要使命;他与以高官相诱、以杀头相逼的戴笠斗智;他深受周恩来同志的器重与关爱;他最早站出来批判陈伯达,而遭康生陷害;他成功密说卫立煌,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他的名字叫于炳然,在对敌斗争隐蔽战线上,演绎了一幅传奇、壮丽的人生画卷!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一张调令把他从机关工委调到档案局任局长,他自从1982年调档案局工作,就与档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单位领导,三进两出档案局,每经历一次岗位轮换,就增加他对档案事业的一份热爱。他想,既然档案事业选择了他,他就应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倾注自己所有的才华和智慧、心血和汗水,去开拓与进取。  相似文献   

5.
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名记者,名作家。今天重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撰写的几十篇政论通讯,50年前的欧洲战场、50年前苏联人民的浴血奋战,依然历历在目。 在那一场战争中,爱伦堡始终和人民、士兵滚打在一起。他是一名记者、一名政论家,又是一名战士。他是用笔作战的,他的笔下有干钧之力。他的心、他的笔触,是和他的祖国、他的人民相连的,是和士兵的艰苦、和士兵的血汗相连的,是和战争的进程——失利和胜利相连的! 从爱伦堡笔下流出的是充满着对祖国、对红军的爱,充满着时敌人的恨,他那犀利的文字,使敌人胆寒,使人  相似文献   

6.
一简朴的客厅里,坐着一位老人。他身穿一件宽大的浅褐色开襟毛线衣,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从镜片中透出睿智、幽默,机敏、慈祥的目光。一根普普通通的拐杖,斜搁在他的双腿间,那是他的半条腿——他的右腿在不堪回首的往日,被造反“英雄”迫害致残。这是我第一次拜访他。但是,我“认识”他已有二十多年了。当我还是初中学生的时候,就曾读过他写的《包身工》。那是描述旧中国纱厂童工奴隶般  相似文献   

7.
正袁也烈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开国将领。他有过驰骋沙场的豪迈、战功显赫的辉煌,也有过退步转职的无奈、坐牢挨斗的厄运。他在湖南一师听过毛泽东的课,算得上"天子门生"。他只是一名少将,但他担任过元帅林彪的老师和上司;他入党的时候,元帅彭德怀、贺龙还没入党;他进军官学校时,元帅陈毅、罗荣桓还没参军;同时在黄埔军校任职,元帅徐向前没有他的名声  相似文献   

8.
他凭一扇、一木、一口。演绎家国兴衰、历史变局,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永久记忆和正在享用的精神文化大餐,超过2亿人听过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他就是评书艺术大师单田芳。  相似文献   

9.
从一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爱是错误的——她爱上了自己的上司,一位有妇之夫。他成熟、睿智、一表人才。许多时候,她跟在他身后,长时间默默地注视着他。 她也想将暗恋的疯草连根拔掉,可这种想法令她更为痛苦。直到那天,她见到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来公司找他,一位极普通的女子,一身衣装毫无特色,举手投足也有些局促,跟他站在一起是那样不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一、杨子印象杨子是新闻战线上一位经风雨见彩虹的新闻人物,他是黑龙江省双鸭山日报社编委、城区经济部主任,首席记者。他姓杨,名军,笔名杨子。我喜欢叫他杨子。这人,一搭手,就觉得为人处事得体,感觉就不错。大小事都能拿起来,放得下,包括面对生死悠关的重病,他也是微微一笑。我不仅喜欢他,也很看重他。他今年43岁,我73岁,我们是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一位山里人。大山的质朴造就了他踏实厚道的品质。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勇于担当、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他曾经是一名基层领导,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是同事们对他的赞誉;他现在是一名档案员,对历史负责就是他莫大的荣幸!2013年7月10日,他在宜昌市夷陵区档案工作表彰会上的发言,感动了与会全体人员。他叫向明炎,今年已经56岁了。2012年5月受命担任夷陵区邓村乡政府机关档案管理员以来,邓村乡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利用者——黄大爷,他是一名抗战老兵,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听他说话,看他走路,绝对想不到他已九十二岁高龄。他一走进利用大厅,感觉他整个人都是戴着光环走进来的。他胸前带着两枚军功章,身上穿着一件写有"抗战老兵"的防寒服,他面带笑容地说:"我是抗战老兵",那份自豪感溢于言表。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打算将战友年青时的照片作为礼物赠  相似文献   

13.
芮成钢,这个1977年出生的青年,正在成为央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不久前人选了新中国“60年60位主持人”,与赵忠祥、白岩松、杨澜、汪涵等并排而立;受益于国际金融危机(尽管他并不喜欢这一说法),他主持的财经节目获得了观众空前的关注。他是中共党员、爱国主义者,曾经发动草根运动成功把星巴克赶出故宫,但这只是他的一面;他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穿杰尼亚西装,  相似文献   

14.
又一位出版老人走了。历史老人。赵家璧。见过他和没见过他,了解他、不了解他和想了解他,认识他、不认识他和想更深更细地认识他的人,都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他有所交往而又想更深交往的人,都再也不能与他交往了。我算了解他的,因为他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闲话读书     
下毒与撒种 书,大半是不得志的人写出来的。因为失意的人有写书的时间,也有写书的动机。 失意者著书的动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下毒,他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他要用他的著作来报复;还有一种是撒种,他满腔热血、满腔理想,在现实社会里没有施展的机会,但是他要用一种方法把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传给别人,免得随着他的肉体腐烂。  相似文献   

16.
看样子,他的个头足有一米八几,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显得很斯文。在宝应县汜水镇,人们不呼他的大名许道海,而亲热地叫他“大个子记者”。说他是记者,他确实是《中国乡镇企业报》、  相似文献   

17.
别忘了谢谢     
一、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起,这时,一位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向他当面致谢,可一直没能实现。3年后,当他专程按照汇款人的地址找到恩人家时,万没想到他已  相似文献   

18.
洪加祥是浙江日报的一位特色记者。他的特点是:一是他擅长通讯写作;二是他善于用形象的手法、生动的细节来反映他所采访的人与事;三是他最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诉求,呼吁或展示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们大多数作者,他是一位和善而又顽强的编辑。他用他的学问、热心和蔫蔫的坚持性征服了许多作者,使你一看到他就觉得还欠着《十月》的文债。他不吵闹,不神吹冒泡,也不是万事通、见面熟式的活动家,但他自有他的无坚不摧的活动能力。”这是王蒙为张守仁的散文集所作的序中的一段。作家的笔,最善于画像,看了这一幅,你就可以想象出一个活脱脱的张守仁来。  相似文献   

20.
郭道庆,一个普通的团级单位政治处主任,在沈阳军区联勤部系统,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人,不写稿难受。” 23年前,他从湖北农村刚入伍时,领导见他聪明、机灵,想安排他当汽车兵,不想面对众新兵梦寐以求的方向盘,他偏偏喜欢舞文弄墨,指导员便让其当起了司机兼文书。 一日,连队到驻地“五保户”王大爷家挑水、劈柴、扫院子。事后没几天,当地报纸便以《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为题报道了此事,署名:郭道庆。一时间,他成了闻名全团的“秀才兵”。新训一结束,他就成了团政治处的报道员。当年,他采写的消息、通讯居然爬上了《前进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