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叶紫也因《丰收》确立了其在“中国乡土小说”界的地位。两位作家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民生存、土地价值等方面却有着一致的精神观照。他们作品中的“土地”意象蕴涵着“死亡与再生”的原型主题,这一主题是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通过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这对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广泛搜集有关叶紫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叶紫的《日记》手稿。叶紫的《日记》,始于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止于同年六月二十六日,约四至五万字(包括少量剪报)。此前此后,叶紫写过日记没有,无材料可证。但从这《日记》中的一些话语,也可以推断叶紫的日记就只有这么一些。他在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都不嫌迟。”可见在此之前,他很可能没有写过日记。到了这年的六月二十六日,叶紫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老病加新病,多种疾病并发。到十月五日,病魔终于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在六月二十六日以前,他的日记是根据健康状况时辍时续的,很可能六月二十六日的日记,就是叶紫最后的日记。叶紫的《日记》,通过回忆、感想、笔记、杂记等多种形式,象“一个很好的镜子——一部摄影机”一样,真实地记录了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思想和生活。《日记》的字里行间,搏动着一颗共产党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表现了一位革命作家自觉地以文学创作为武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思想风貌。它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生活教科书,也是我们研究叶紫及其作品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现在我们将它摘选并整理出来,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3.
叶紫原名余鹤林。一九三三年六月一日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丰收》,第一次用“叶紫”的笔名。 取名“叶紫”,含意是很深的。有纪念自己祖母的因素(叶是叶紫祖母的姓),但主要是纪念自己不寻常的生活经历,表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之情。紫是血的象征。叶紫常对人说,他是从血泊中爬过来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给左联作家作品所写的“序”和“小引”中,《叶紫作〈丰收〉序》是极其重要的一篇。在这篇仅千字的序文中,鲁迅站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基本经验和社会功能的高度,极其概括而精当地评介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二年冬,叶紫的处女作《丰收》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著名作家矛盾撰文推荐《丰收》,认为这是一篇精心结构的“杰作”,希望叶紫“继续努力”祈祝他“有很大的前途”。许多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都竞相  相似文献   

6.
叶紫是我国“左联”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作家。鲁迅先生给予他创作上的热情关怀,亲自为短篇小说集《丰收》作序,并帮助出版。他在序言中对叶紫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在辗转的生活中,要他‘为艺术而艺术’,是办不到的。”“作品在摧残中也更加坚实。不但为一大群中国青年读者所支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春蚕》和叶紫的《丰收》是现代文学史两篇著名短篇小说,并因写“丰收成灾”这一畸形现象,深刻揭示旧中国农民日益贫困,乃至破产的社会根源而受到当时文坛的关注和赞誉。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比较,旨在更为深刻地了解这两部作品,学习和把握两位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在省、市、自治区考试题以及一些学校自编的语文测试里,出现了这样一类题目: 分析下列作品集;1、《王右丞集》。2、《临川先生文集》。3、《范文正公文集》。4、《司马文正公集》。5、《昌黎先生集》。6、《文山先生全集》。7、《嘉祐集》。8、《惜抱轩全集》。9、《稼轩词》。10、《刘梦得文集》。11、《太史公书》。12、《贾长沙集》。13、《李太白全集》。14、《柳河东集》。15、《樊川文集》。16、《七录斋集》。17、《饮冰宝诗话》。18、《杜工都集》。19、《魏叔子文抄》。20、《定庵全集》 1、以“字”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2.以“号”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3.以“故乡”、“祖籍”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4.以“住室”、“书屋”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5.以“官号”命名的作家集子有—— 6.以“封号”、“谥号”命名的作家集子有——诸如此类的题目,既可检验学生对作家及其生活朝代的熟悉情况,又可考查学生对古代著作命名方法之认识,颇具难度。  相似文献   

9.
30年代的青年作家叶紫,宛若夜空出现的新星,带着夺目的光芒,进入左翼文坛。由于战乱流离,又不幸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能供广大读者阅读的,仅只一部大约三十余万字的《叶紫创作集》。这本书只收进了《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和一个散文集子,总共不过二十二篇作品。然而,就是这些为数有限的篇章,却使叶紫的名字,以较为重要的的位置载入了中国新文学史册。他的作品虽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却仍然传诵不绝。这里的原因是什么?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巨匠茅盾和左翼文坛的新星叶紫,在左联时期,各自发表了短篇小说《春蚕》和《丰收》。这两篇作品在三、四十年代,曾同时起到过显著的战斗作用,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两篇作品题材一样,人物也相似,现试将它们作粗浅的比较。 一 茅盾和叶紫因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成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知道,在中外的文学艺术发展史中,创作方法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名目繁多的创作方法中,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使它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1.
《读书》第九期刊登董鼎山的纽约通讯——《从皇妃谈到世界最畅销书作家》,文章向读者介绍了国外出版界一些异乎寻常的奇怪现象。五位当今在世的“最”畅销书作家,没有一个是严肃的文学界名家,而是极为通俗的“故事讲述者”。他们是:美国通俗作家哈罗·劳平斯、英国的传奇小说作家白蓓拉·卡特仑、美国的欧文·沃莱斯、美国的路易·  相似文献   

12.
一个被评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二月河。一个短短几年时间内创作了长达500万字系列历史小说的作家——二月河。一个年过半百仍求学不止、笔耕不辍的作家——二月河。一个当年曾被老师判定为“饭桶”,而今却名扬天下的作家——二月河。随着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横空出世,作家二月河就像他的名字——冰消雪融、浪涛汹涌的二月黄河一样,以不可抵挡之势奔流而来。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的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语文世界》的“探访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14.
叶紫曾因其文学的战斗性而成为左翼作家群中为人瞩目的文坛新星,这也是学术界对叶紫创作的一致定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定位将叶紫研究局限于血与火的革命激情一派,而使研究工作陷入僵局。其实,综观叶紫整个创作便发现,透过血与火的掩映,容涵和吸纳作家澎湃激情的厚实载体是恬淡安适,这一心态的渐次形成也伴随着叶紫创作的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5.
[背景资料] 在北京大学有这样一个论坛——“当代文学原创期刊最新作品点评”论坛,该论坛由著名“作家学者”曹丈轩教授发起、青年学者邵燕君博士主持,他们组织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收获》、《花城》、《十月》、《当代》、《大家》、《钟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花》等纯文学期刊最新发表的作品进行追踪研读,并做定期点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种饶有兴味的现象,即在同一个时期,几个作家选择同样的题材,分别以不同的文体,不约而同地反映同一种社会现象,表现相同的主题。譬如,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洪深写了话剧《香稻米》(1931年),茅盾写了短篇《春蚕》(1932年10月)、《秋收》(1932年11月),叶紫写了短篇《丰收》(1933年5月),叶绍钧写了短篇《多收了三五斗》(1933年7月),这些都是以描写“丰收成灾”而著称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个朋友写了一本有关《诗经》的书,赠书扉页上的题词不落俗套:“常读《诗经》,可以瘦身,此乃秘诀。”他是个作家,写得真好。我问学生读《诗经》为什么可以瘦身时,他们常常一头雾水,我免不了解释几句——《诗经》里多爱情诗歌,柳永词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人瘦下来,是因为爱情。  相似文献   

18.
《星火》剧本的底稿来自中国现代左翼作家叶紫的小说,该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向人们展示农民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表现阶级和阶级意识在社会运动中的形成和转化.《星火》对于人们理解和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农民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两篇精读课文——《白鹅》和《猫》,两篇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一则语文园地。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  相似文献   

20.
文章聚焦南洋侨生主办的《秋野》月刊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密切关系,主要研究梁实秋、徐志摩、余上沅等《新月》作家以及与王任叔等中国现代作家对《秋野》月刊的“浇灌”,并解读他们在《秋野》上所刊发文章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作家对《秋野》刊物乃至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