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成逻辑上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时势已至,其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策略和我国发展的实质性需求,也是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特有的政治智慧和深刻总结,它具有内在的实践与历史逻辑依据。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系统蕴含的自组织机制、适应性机制、协同性机制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运行的基本动力和内在属性,它们能够逐步促使科技的需求动力和教育、人才发展的供给动力找到最佳结合点,逐渐形成强烈一体化倾向的内在驱动力。要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关联性思考和整体性布局考量,以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营造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建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机制三个关键性环节为实施路径,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协同作用和整体效能,旨在一体推进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以期为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内在关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形成“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相互支撑、深度融合的战略格局。要坚持立德树人在人才自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搭建人才自主培养的教育体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理念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思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人们议论的热点是:如何以经济为中心,如何把经济搞上去,即如何解放生产力。当今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取决于人才,取决于教育。故此,事物的逻辑是:把经济搞上去,解放生产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教育。因此,改革教育是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改革教育,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宗旨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人才的本质是创造。人才“就是为社会  相似文献   

5.
技术设计是科技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从技术设计概念入手,从脑科学与科技能力培养、技术设计对科技教育人才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了技术设计课程对科技教育人才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技教育中必须树立以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教育优先发展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性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性支撑,人才创新引领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内在性动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须整合“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三链衔接的创新要素;须构建“教育维-科技维-人才维”三维一体的空间架构;须打造“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三地融通的共同体。加速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需要构建科技创新型人才高地、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地、科技金融型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7.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非科技强国;是教育大国,但非教育强国。问题就在传统高等教育难以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规律,是我国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与人才培养、产业变革和科技进步同频共振。为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署,职业教育要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任务,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逻辑,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匹配度;深化科教融汇,增强服务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探索赋能路径,塑造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新优势;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深化职普融通,优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相似文献   

9.
卢克平 《河南教育》2022,(12):51-5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我国高校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关键词,充分说明科技教育是巩固这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路径。县城小学规模庞大,但受限于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师资缺乏,科技教育仍未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课程形式,探索县城小学科技教育的适宜之路,以期为当前国家层面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夯实县域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先导,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他高瞻远瞩地把科技与教育、人才联系起来,指出了教育是科技、人才的中继关系。近10年来,我校重视在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把科技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办学中,使我校的办学效益逐步得到提高,同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省、市有关教育、科技部门的多次奖励。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们麻兰镇进一步认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路方针,更加自觉坚定地把科技教育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显然,人才是奔小康的关键,为做到发展经济与科技教育结合,认准人才是杠杆,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科技、人才和教育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对其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有效打通“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博士生教育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新时代新需求,明确博士生教育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人才引领驱动中的时代定位;提出博士生教育发展的新策略,将世界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聚合点,也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提升高校基础研究能力,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系统配合、高效循环,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主线,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良好创新生态营造为保障,形成助推高校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5.
科教兴国是强国富民的伟大工程,是跨世纪的伟大战略。振兴中华的关键在科技,发展科技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技、人才、教育三构成了邓小平科技兴国战略的三个基本思路与对策,形成科教兴国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首次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角度进行统一设计、部署。  相似文献   

17.
朱越 《人民教育》2021,(6):51-54
建设科技强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创新教育.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重要阶段,如何为培养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奠基?  相似文献   

18.
黄其松 《贵州教育》2022,(23):17-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建设人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与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提及“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20.
杨波  朱倩 《江西教育》2022,(42):5-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列专章进行了整体论述,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的新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深层次把握,更加突出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高校处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顶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