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旧典与新例     
目前报刊上的杂文有一个苗头:似乎不引故典不成杂文。一写就要先来一段古人的故事,引发一通议论。最后再问一句“难道共产党人、革命者还不如古人吗”之类的话,不说千篇一律,也是似曾相识。自然,不能一概反对引古论今。最不该的是,“把破帽年年抬出”。一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就一忽啦都请邹忌为今人师;一讲“郑人买履”,就也一阵风地讽喻不要象“郑  相似文献   

2.
古人“名”“字”的命名注意到了异读字的干扰。我们对《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四万多人名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名”“字”存在异读者不足三百。但命名最重要的依据是义,字音的异读有时为了字义或其他因素而不得顾及,故古人名、字中也存在部分有异读音的字,这给今人读古书、称呼古人或了解古人命名的含义等带来不少困难,也易造成误读或误解。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4.
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羽毛紫绿色,羽毛泡过的酒喝了能毒杀人。《汉书·齐悼惠王传》有载:“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后人用“饮鸩止渴”来比喻只求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将来的大患。“饮鸩止渴”的成语无人不晓,而“饮鸩止渴”的蠢事,仍有人在...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买了一本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笑话选》,翻阅以后,感到这本书译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因译注者能力有限造成的错误。例如13页《神相》一文中,开头“齐王好谈相,士以相进者,接踵于朝”这句话的后半句被译为“读书人依靠谈相而进见的人,在朝廷里接连不断。”而实际的意思却是因谈相而当上官的人在朝廷里多得脚踵挨着脚踵。后面的“著械”被译为“戴着手铐”;“布衣之士”  相似文献   

6.
说话的艺术     
虽然《诗经》里便有“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的话,但真要被拎着耳朵挨训,总是不好受的。所以前人有“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一类遗训,无非是要人讲究些说话的艺术。“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讲究说话艺术的范例,也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优旃讽谏秦二世的事不见得都耳熟能详,姑录之:“二世立,又欲漆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  相似文献   

7.
笔管与竹刻毛笔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之一。对于毛笔的品评,古人有“尖、齐、圆、健”四大要求,称为笔之四德,都是干笔头书写而言。关于笔杆,真正善用笔的人就没有太多讲究,只要求一是直,二是握着称手就可。古人称笔杆为笔管,故毛笔别名“管城子”。用竹做笔管被认为最实惠文雅,而事实上笔管  相似文献   

8.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9.
“惺惺相惜”的意思是聪明人怜惜聪明人(惺惺:指聪明的人),泛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本作“惺惺惜惺惺”。语见元·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十九回:“林冲道:先生差矣!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相似文献   

10.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相似文献   

11.
古人著述与今不同,无参阅文献之便,无先进设备可用,更少稿酬润笔之利。但是,古人却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历史文献。三更灯火,五更鸡,衣带渐宽人憔悴;古人对著述的执著和迷恋几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古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终生敬业的治学精神为今日学人树立了榜样。一、古人著述有着深沉强烈的责任感。古人并不把著书立说看作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载负着“正纪纲、弘道德”的历史使命,宋儒甚至把著述提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度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12.
吹毛小集     
和而不同3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谈话节目《我们》,很有看头。可惜也有小小的疵点。主持人白岩松说:“古人有句话:‘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许多不同地方的人能和睦相处”。按,这古人便是孔子,语见《伦语·子路》。孔子说:“君子和而  相似文献   

13.
马金亮 《大观周刊》2012,(13):13-13
古人将人生分为若干阶段,《仪礼·丧服》中有“四殇”的划分,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这种“四殇”划分实际上是对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的划分,这也正体现了古人的分龄观念。  相似文献   

14.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模样? 古人没有表,生活步调也不似当今的紧凑,即使等人不来,想必也是心平气和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意绪优闲,浑然忘我,实在已把“等待”这种行为,升华成一桩泰然自处的时间艺术。  相似文献   

15.
“度”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但常谈常新。中国古人称为“中”、“和”,希腊哲人称为teche。黑格尔《小逻辑》中有一节讲“尺度”,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提倡以道家的精神从事儒家事业——无用致有用之“度”。但是,中外哲学史上,却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历史上,唐代的致仕制度较有特色。调节官员“进出口”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而至  相似文献   

17.
下面是从几家报刊上摘录的文字: “古人说:‘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古人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古人说:‘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相似文献   

18.
撰文著书,为今人向往之举,所以有不少人热衷于著述而不辞辛苦地爬格子、敲键盘,学者、作家、诗人以及编辑等职业,一般也较为受人尊重。但同古时候相比,则相差太远了。古人把“立言”,即著述,看得与“立功”“立德”同等重要,著书立说历来被视为极神圣的事业。其重视的程度,如今一般读者是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19.
方东树在他的《仪卫轩文集》中说:“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这就是说,赋诗作文,是要学习古人的,但是这种学习决不能因循和沿袭,而应当善于发展,巧于创新。“识古人之所难,成自己之所能。”  相似文献   

20.
苏涛 《新闻世界》2008,(9):136-137
本文通过成语“至言不饰”的释义及分析,阐述了古人对“至言”的追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新闻报道理念。认为简洁、准确、客观和真实既是古人赋予“至言”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是现代新闻报道的理念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