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故乡是鲁迅永远不能释怀的情绪所在,在鲁迅作品中凝聚着他灵魂深处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本文从童年经验、乡情、乡土文化、漂泊体验等几个层面,探讨鲁迅恋乡情结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恋乡思归,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儒家教化又强化了人们眷恋亲故、依恋故土的情感指向。以儒道两家学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又为文人们的恋乡情结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式。这些最终构筑了中国文人的恋乡情感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唐代知识分子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长安寻求政治出路。他们对帝都长安的向往与依恋渗透着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从而内化成为一种"恋京情结"。从那些贬谪出京诗人离开长安时不舍与悲怨交织的心态,以及离开长安后对长安的思念与怀恋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对于代表着皇权的长安,有着一种"葵藿倾太阳"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曾先后四次游越,对越乡剡中具有浓郁的情结。现存涉及到越乡剡中的诗,约有五十首左右。这些诗篇,充分显示了李白对于充满河山之美和人物之秀的这块宝地的热烈向往。  相似文献   

5.
李东 《文教资料》2010,(18):5-7
远游是人类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远距离位移行为,包括物理学上的运动和精神漫游两种行为,在生物学意义上近似于"迁徙",在文学上近似于"漂泊"和"流浪"的意思,但是又有不同。远游情结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状况,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远游行为。我国文学史上有大量的针对远游情结和远游形象的书写。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对资源的需要以及为了维持生命的多样性,产生了迁徙行为。进入文明时代,我国古代文人受儒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对人格完美的追求以及受根深蒂固的家园意识作用,会产生游情结和远游行为。通过对远游情结的研究,能够深入分析文人当时的心理状况,对于因此而诱发的文学创作能更好地进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论述中国古代诗歌与传统的乡恋思想着手,分析探讨了鲁迅诗歌中所体现出的乡恋情结,其中既有对传统乡恋思想的继承即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又有对故乡的怨怒与背逆。  相似文献   

7.
张玉山 《现代语文》2007,(2):100-101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恋乡情结是每个人都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愁绪如烟,渐近渐远,月影移动,心与徘徊;“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是乡愁,乍惊乍喜,且羞且怯,心底澜涛沸扬,欲罢不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乡愁,少小离家,半生漂泊,蓦然回首,往事历历,一行老泪潸然而下。乡愁的浓烈与苦涩,不是距离和时空上的,是苦难岁月的磨砺,不堪回首的辛酸,生命成长中的沧桑。余光中的乡愁,高拔峭立,万木萧索,犹如《胡笳十八拍》,拍拍激越辽远,苍凉悲愤,激荡人心,长歌当哭,如怨如叹,如泣如诉,“漫将心事付繇琴/弦断有谁听”,在他,乡愁成了一种痛,壮士断腕,切肤之痛,望穿秋水,心碎之痛。余光中先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是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渗进他的血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乡愁不仅仅是诗人开放的喑哑的歌喉,而是生命中澎湃交响的眼泪与诗行。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乡愁成了他使命的航标,愈老愈重,也愈纯粹,乡愁是滴沥他心底的悲歌与永恒。  相似文献   

8.
桃源”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一个共同情结,它经历了一个萌芽、定型、衍化、固化的过程,并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无数文人的精神追求,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为不同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毛姆东方情结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当时的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人们的精神是空虚的,而大量东方思想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虚;从家庭层面上看,由于他从小寄人篱下,父母早亡,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萌生了对东方的向往;从自身层面上看,他对叔本华、王尔德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景仰,进一步坚定了他对东方思想的追随。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心里始终存有一种鲁迅情结,通过阅读和引用鲁迅的著作,毛泽东建构起一座政治巨人和文化巨人心灵相通的桥梁。这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一方面缘于两人对中国革命及前途的深切思考,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革命事业及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路遥和陈忠实是新时期陕西文学中颇具影响的两位作家,在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其作品中共同体现出的浓烈的恋土情结。旨在从农村的诗意化书写、城乡关系的凸显、乡土社会中做人三方面对路遥、陈忠实的恋土情结进行详细比较,较为清晰地缕析两人文学上的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兄弟失和与鲁迅的忏悔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鲁迅的作品中,忏悔情结非常突出,对此学界已做出了不少的解释,但往往把鲁迅的忏悔情结无限上升到人类“原罪”的高度,而忽略了具体的鲁迅个人的情感经历。本文认为在兄弟失和的事件中鲁迅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且是和道德有关,因此对鲁迅的内心和创作影响很大,通过对兄弟失和事件性质的分析和对鲁迅有关作品的解读,为探究其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浓重的悔恨、痛苦、仇恨、绝望等情结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把月亮作为描写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篇什繁富、精品纷呈,意蕴深邃。  相似文献   

14.
理振的诗作,大多数可以看成他在散文中所构筑的“乡园纪事”的另一种式样的表达,其朴实切近也与这种“乡园情结”相关。他希冀着以诗的方式建立一种自我与环境的深层联系,他要以对别人命运的关注来打破自己心灵的坚壁。沿着自己的情感线路,追踪人间之“大义”,理振的诗又具有了超越他的环境的情感幅度。  相似文献   

15.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16.
《乱世佳人》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婚姻为主线,丰富地再现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奴隶制生活的没落。塔拉庄园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又昭示了当时美国南方人民为保卫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奋斗不息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17.
童年情结是鲁迅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情感愉悦和精神创伤等丰富文化内涵,是鲁迅所精心建构的绚烂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童年情结是作家理想人格的诞生地与出发地,是我们探寻鲁迅心灵成长轨迹的清晰的路标.  相似文献   

18.
适当引入舍勒在价值现象学方法描述下做出的怨恨分析对鲁迅个人经历及文本中的怨恨情结进行探源梳理,可以认为鲁迅的怨恨跟他生命经验中的“创伤记忆”、自我牺牲者的角色定位及弱势边缘身份的处境意识有关。这种将怨恨可区分为“哀怨”与“愤怨”两种不同表现,鲁迅面对不同对象时其怨恨心态也是复杂变化的。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乡恋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持久弥厚的原因是通过对故乡民俗文化的叙述而表现出来的。他以作家对故土最朴拙的情感,寻找高密故乡的那些过往的日子,寻找故乡至今仍在流传的传奇、鬼神故事,故乡的那些美丽的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