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文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建设当代生态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文章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个案研究,透视中国古代独到的生态智慧:人类与宇宙自然相互交融,和合为一;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浑然一体;心物交感使人与自然通过深度交流处于中和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巫术文化”和“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深厚文化渊源。“史官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体察和总结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种种强弱、盛衰、成败、存亡等经验而产生的理论概括;“巫术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天道推演人道,借自然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等重要的辩证法内容。中国古代辩证法以巫史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渊源,构成了一个引入注目的基本特征,使之与那种主要源于对自然的探求和逻辑的思辩的西方式辩证法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高校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推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者的教研和教学过程中。古文献学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内容,其核心意义和重要性在于保存和利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感受,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青年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说,人文教育与古文献学无论是从学术内容上,还是从学术意义上来说都是互为借鉴、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代历史文献都由文言文书写而成,文言文的教学,给高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机会。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师与学生都片面追求对字词、语句、语法的理解,不注重对文言文整体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人文"是中国古代的固有词汇,首指礼教文化,次指人事而与自然相对。近代国人对于"人文"的运用,在继承传统涵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其中与"科学"的结合堪称最大的变化。以概念史为视角,考察"人文"一词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尤其突显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并通过对人文社和中国人文科学社的个案分析,尝试说明学术团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充当过文化“语法”的角色,然而这种语法与其说是文化的自然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而且,在佛、道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曾几度动摇过其一尊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变量的活跃与改新,儒学业已失去了其“语法”地位,成为一种富有历史美学意义的“词汇”。因此,固守儒学“语法”意义的观点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从文化生命的变易无常来看待儒学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校训发端就存在尚古与维新两种倾向。高校校训尚古,便于将古代文化引入作为宏大宽阔的文化叙事背景,彰显高校人文内涵之深厚,使得校训典雅厚重。高校校训尚古与中国文人的尚古情结有关。我国高校众多,高校校训很难避免同质化;而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相比,后者更容易同质化。尚古却不囿古,结合高校学科背景或专业特点,在尚古中出新,是今后高校校训拟订的成功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自然为法"是人类文明源头一个最为朴质的生存观念,其在中国古代演绎成"法自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大坐标中,富有张力的"法自然"的生存与观念文化是我们体认中国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之"同"与"常"的文化语境,是辨析中国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之"异"与"变"的文化批判语境,是澄清和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自然法文化语境之联系与区别的文化比较语境,也是理清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传承与当代课程与教学创生关系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学语文课本涉及到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因此,我们应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并挖掘出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利用古代文化中的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学生做新时代的文明人。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礼仪之邦之称,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古代文化知识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汉民族的风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古诗文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初中教材选用的古诗文,都是传诵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开始的各个朝代的散文,从《诗经》开始的自古至今的诗词曲赋,都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内涵,反映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通过对优秀古诗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美感熏陶。  相似文献   

14.
一、副词研究现状 (一)《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以前的虚词研究。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法、英诸语言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朝、蒙、土耳其诸语言里那种粘附形式。这样,虚词在表现语法范畴的系统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尽管系统的语法研究迟迟未至,但虚词的研究却十分发达。以致成为其主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铜绿山古铜矿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历三千年而炉火不灭”,其高效、集约的可持续矿冶开发历史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生产传统和身份认知。这种生产传统作为反映古代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具有普遍的价值。文章通过将铜绿山古铜矿工业遗址与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及欧洲等地的矿冶工业遗产进行比较,进一步明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鉴赏古诗,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中国社会生产生活状况,人们思想意识与内心情感世界,还可以从中汲取精华,陶冶情操,进入古诗美妙的艺术境界而获得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地域文化是按照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进行划分的,在日积月累的历史演变中不同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文化。在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古代诗词文化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产生了凝重稳健的北方文学与灵秀俊逸的南方文学。因此,地域文化与古代诗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也造就出不同艺术美感的诗词文化风格。结合李天道所著《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一书,研究古代诗词中的地域文化呈现方式和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探索古代诗词创作的独特思路和深厚内涵,而且对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与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地域文化是按照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进行划分的,在日积月累的历史演变中不同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文化。在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古代诗词文化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产生了凝重稳健的北方文学与灵秀俊逸的南方文学。因此,地域文化与古代诗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也造就出不同艺术美感的诗词文化风格。结合李天道所著《司马相如赋的美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心态》一书,研究古代诗词中的地域文化呈现方式和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探索古代诗词创作的独特思路和深厚内涵,而且对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与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龙脊古壮寨是广西代表性的梯田稻作农业社区,其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内容衍生于梯田稻作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的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创新性地转化资源利用,以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前进发展,自然与人文生态体系和谐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梅山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古梅山原有的巫教、从江西传入的南方道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和儒教,在此相互冲撞、分化和共融,最终统合成了一种以原始巫文化为基础。积极地融和了南方道教文化(尤其是江西茅山道教文化)、佛教、儒教的部分思想理念在内的特殊的地方性道教文化事象。即梅山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