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家伦理智慧价值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伦理智慧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也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应具有的思维品格和精神境界。道家伦理智慧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等思想理念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叙写娼妓的专书《青泥莲花记》,由于内篇的伦理叙写,至今备受争议。从文本形式、叙写策略与价值取向来看,小说集中确实存在着传统伦理思想与其他异端思想的交织,并兼容了其"佐公家章明大教"的伦理诉求及"重情"、"尊生"、"反道学"等的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3.
老舍有着怎样的文化形象和价值意义?过去的文学史一般多从"市民"、"京味"和"幽默"等加以概括,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又时常理所当然地从鲁迅所开启的现代启蒙主义传统来审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陷入"被别人表述"的阐释困境。论文提出应该回到老舍那里去,寻找老舍文学的独特性,认为老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伦理型作家,具有丰厚而深沉的伦理情怀;伦理诉求是老舍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地方;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是他的小说最为集中表达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4.
德性人格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中占主流地位的人格教育思想。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过极大作用,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存在着主体性人格缺失、工具理性主义至上、"面具"怪象频生等不足之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努力促进传统人格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着力于传统意识的现代转换,努力实现传统伦理功能与现实价值取向的对接与互补。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载体特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蕴涵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介质,它的选择和解读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维度进行阐释,可以制约教育载体的有限性,提升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学校规则的伦理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规则是一种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体系。在学校规则的价值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伦理失范现象,制约着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应通过学校规则主体范式转换及公正与平等、自由与人道原则的伦理诉求,才能体现学校规则的正当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信念伦理一直占据着教育伦理的核心位置,以"好心主义"为典型表征,但是"好心主义"在现代教育中已经丧失了其有效指导教育行为的功能。现代教育行为的伦理依据需要以"责任伦理"来补充和更新。责任伦理综合了主体对行动的责任感及对行为过程和后果的责任承担,同时责任伦理是行为者理智与情感的结合,是教育者超越单纯信念而结合教育实际,采取更加成熟行为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强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建设,是治理中小学教师职业不端行为的重要举措。它的价值意蕴在于,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是对传统教师问责异化现象的有效回应,也是与教师专业实践具有极强耦合性的治理措施。目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还存在着问责主体多元协同共治实效欠佳、常态化问责以及惩戒力度不够等缺憾,在加快建设新时代教师专业伦理的战略背景下,应完善问责的多元协同机制、常态化法制化的问责机制,并把握好问责惩戒力度,以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问责制不断走向公平和理性。  相似文献   

10.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2.
法制伦理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中国现实存在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模式,其基本任务是在对传统道德扬弃的基础上改造人们对道德的片面认识与依赖,建立合乎法制理性的新型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模式,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以西方法理学方法批判和剖析伦理道德,探讨道德改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我国新时期的立法活动和执法活动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法理渊源和基础性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3.
范丹红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1-42,55
网络伦理问题的提出揭示了对网络技术的"双刃剑"所引发的伦理关注。网络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撞击了传统的伦理壁垒,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和负面的冲击,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网德教育,健全法规制度,强化网络的监督与管理,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思想初创于先秦时期。在与法家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纲"学说,宣扬君、父、夫在社会生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千百年来,儒家伦理思想渐渐转化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思维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准则。儒家伦理道德标准被统治阶级用政治的强力外化为强制性法律规范。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推动法律儒家化进程,对儒家伦理进行推广和贯彻便成为封建统治集团法制建设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以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为核心的婚姻礼法率先承担起传承儒家伦理的重任,从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到实质要件都严格贯彻儒家伦理道德,最终为儒家化的封建法律秩序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对儒家伦理进行宣传和推广、对违反儒家伦理的行为进行惩治的伦理教化功能可以说是汉代婚姻礼法的主要功能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医学伦理学如何发展,应以系统论为指导,将医学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考察医学伦理学应该走向法制的轨道,以建立一种新的道德秩序--法制道德秩序为已任,以正确地引导医界人士自觉地遵纪守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重建知识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各种知识间的地位和结构构成知识伦理关系。传统课程知识伦理的失落表现在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新的知识观为原来没有进入课程的知识进入课程体系并获得合法地位提供了依据。建立知识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的积极性是开发校本课程和建立新型知识伦理关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