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攀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66-72
教师课程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和课程事件的意义解读的过程,体现了课程研究范式从"开发"走向"理解"。目前有关教师课程理解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取向、理解方式、理解内容、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策略等,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对于课程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今后教师课程理解研究中应注意明确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拓展研究主题、丰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孙宽宁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13-15
进行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要首先明确几个基础问题:何谓课程理解?为什么进行课程理解?教师要理解什么?如何进行课程理解?课程理解就是课程理解者与课程相遇时,在特定时空中相互作用,彼此对话、交流,从而共生意义的活动。教师进行课程理解是其认识的需要、有效工作的需要,也是进行意义生活的需要。教师理解课程,要理解课程的定义,理解实际课程的内容、形态与结构关系,还要把握整体的课程场域。教师进行课程理解可以采用返回原始与初衷、视域融合、实践、反省与交流等不同的策略方法。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个连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的理解都是暂时的,而理解活动却是恒久的。 相似文献
3.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4.
教师理解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是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概念,意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材料等新课程要素的理解。理解课程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被学校采用后,要由教师带入课堂。教师是新课程的第一个学习者,他首先对课程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课程是教师理解后的课程,而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与文件课程并不是必然一致的。因为教师理解课程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的个人知识、教师的个人特长等。这些因素往往因教师的不同而不 相似文献
5.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必须创设利于课程理解的场域,使教师在人格的修炼中提升自我意识,在课程的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虽然每位教师对课程都有不同的个性化理解,但其理解课程的要素基本相同.教师理解课程一般要经历困惑与冲突、获得新观念、改进理解并实现自我和谐、遇到新问题与困惑、主动探究并深入理解等环节,以上诸环节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冲锋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20-24
教师的课程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程实施。当前部分教师课程意识尚比较淡薄,课程理解的程度有待提高,培养课程意识、调整课程理解维度、强化理论学习、研究名师课堂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课程理解。 相似文献
8.
从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研究背景出发,了解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关于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结构的划分,我们能更科学地评价和提高教师的课程评价能力。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测评与发展的视角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研究与实践之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课程实施是教师对课程理解结果的具体展开活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着教师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即对实施方法的选择,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态度以及课程实施的效果。理解是解释学当中的一个核心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了与课程设计者的交流与沟通,对课程标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把握等三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知识与见解融入其中,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国际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已将教师课程能力纳入培养体系,并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作为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培育教师课程能力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课程能力是指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直接用于课程活动中并影响实施效果的能动力量.在梳理和解构课程能力的基础上,借助特尔菲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协作团队的备课、访谈,探寻教师的课程理解。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密切的讨论与合作下,教师对课程有不同的关心议题,对课程的处理也不相同;在教师课程行动中,不断的转变是唯一的不变,因课程的某一难题获得纾解,还会有下一个难题出现;课程设计是事先形成的,而教师在课程行动中,则会随着学生关心的焦点、动力、心境,也会而有所转变;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在教学材料、学生、环境的条件下与规约下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的诠释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相似文献
14.
赵杰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7):116-117
任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而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课程理解结果的具体展开活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着教师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即对实施方法的选择,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态度以及课程实施的效果等。因此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怎样理解就成了学校教育成败、教育效果好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双兰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40-141
在我国,长期以来,在课程评价主体中教师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然而,教师课程评价权的拥有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17.
课程改革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应该同时提升教师的自我生存质量。教师理解课程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教师的课程理解与其自我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理解研究对教师自我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的自我缺失。推动教师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参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复合性评价:教师评价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教师评价模式,即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笔者认为,这两种评价都非完美的评价模式,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对教师实施复合性评价,才是对教师评价的理性选择。一、奖惩性教师评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奖惩性教师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作出判断,进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作出鉴定。这种评价存在着一些无可否认的弊端,但我们也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奖惩性教师评价的意义,明确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1.奖惩性教师评价是教师动态配置的必然要求。合理的奖惩性教师评价不但不会抑制教师的发展,相反,… 相似文献
19.
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其理解现、视域融合、主体同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教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教师评价,其价值由一元走向多元,评价双方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方法由实证走向人文,评价标准由预定走向生成,评价过程由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评价双方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师职业构成了挑战,当务之急是找寻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专业特质,从而为人类教师的重要性辩护。相较于人工智能,人类教师在课程理解诸方面优势明显:在理解层次上,只有人类教师能兼顾广义和狭义的课程理解;在理解方式上,人类教师的"理解范式"无可替代;在理解中介上,人类教师运用语言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理解效果上,人类教师的理解更具创造性。这些优势表明,教师课程理解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师何以为师质的规定性,是人类教师的核心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