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及其特征。本文认为,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共有四种,即非规范性、强制性、非均衡性和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权力博弈性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非规范性和强制性,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以非均衡性和层次性为主。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权利仍然集中在中央一级,因此,引发了省级政府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不高、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活动的实效性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不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协调两级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配置。具体策略是加强立法,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权责;转变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建设集权适当、分权适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3.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存在着多个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民办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都是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诉求,在质量保障活动中进行着质量观和质量保障权力的博弈.在实践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照搬公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存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官方化、外部化与单一化等弊端,极大地抑制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参与,直接削弱了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性.为了充分发挥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应当重视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诉求和质量保障权力,构建起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目标与利益相关者要求之间的协调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存在着多个利益相关者,其中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诉求,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进行着质量观和质量保障权力的博弈。为了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应当重视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诉求和质量保障权力、完善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策:一、加强与国际质量保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二、改变保障主体、保障形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的现状,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协同合作,高校自动保障的评估体系。三、改变以保障“教”代替保障“学”的现状,把保障“学”作为各种质量保障活动的落脚点。四、通过法律和政策引导,逐渐扩大社会评估机构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构建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中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有机结合;必须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发展多元保障主体,学校、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分工负责,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程保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评估为主要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非洲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表现为高校缺乏完善的质量保障框架和质量保障能力。除了推进和完善国家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之外,在地区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和不断加快的时代,非洲还在尝试建设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东非一体化的进程下,东非大学理事会推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试点的成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地区合作有助于非洲大陆人力资源的流动,进而可以推动非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加速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正面临着教育质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尴尬局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改革工作要以动因为基本原则,充分研究和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保障体系构建过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和发展趋势,加强地方高校和政府教育主管机构、行业联合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产学合作,以课程改革、加强常态评估和卓越工程师认证等多种方式,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形成了认证机构认证、院校内部保障、社会评价、政府监督“四位一体”的比较健全、运行良好的体制机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我国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独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评估标准开展分类评估,建立健全院校自我评估的机制,建立开放的高等教育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内部质量保障为主体,外部质量保障为主导,前者主要是高校的自律机制和自适机制,后者主要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学术规范体系"为主线,从而形成了其独立自主、以制度促规范、互动而平衡的鲜明特征。给我国的启示有:建立起法制化、制度化运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以"内部"为主体、"外部"为主导的体系构成;加强内外有效沟通和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ritical–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media debate ove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occurred in Chile after the 2011 student movement. Students criticized the priva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ultiple flaws of this sector, which included corruption scand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quality assurance certification. After the end of the movement,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a new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riggering public discussion over this issue in the media. The most influential newspapers and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this debate. Through editorials and columns, these education agents constructed quality assurance discursively as a domain for experts, who have to design and administer quality standards for al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ctions. These procedures regulate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al practices, but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are excluded from this debate. Thus, this quality assurance discussion reproduces the traditional neoliberal pow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and does not problematize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六种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本文认为,转型期不同阶段我国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方式呈现不同的特征,具体是,在1978-1984年阶段以隐性权力博弈为主,1985-1992年阶段以灰色权力博弈为主,1993-1997年阶段以主动型权力博弈为主,而1998年之后则以混合型权力博弈为主,但显性权力博弈在我国高教领域出现的条件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强科学管理,建设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离不开教学评估。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在对以往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科学、系统评估(元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由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成,其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动力。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努力探索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高等教育认可制度的演变、结构及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教育认可制度起源于非政府的、自律性的对教育认证机构的约束和规制活动。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立法介入高等教育认可领域,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由此形成了两条并行的高等教育认可制度。在不同的价值传统和功能目标下,两种认可制度之间既有合作支持也有权力冲突。代表高等教育自治理想的"自治性认可权力"与代表政府管理职能的"他治性认可权力"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走向。20世纪末公共问责运动的兴起,为现有高等教育认可制度的"二元"结构注入了新的影响力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建构策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现有的以政府控制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产生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应逐步实行市场化策略,培育与建立评估市场。政府应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变“统包统揽”为“多边共识”,高校应从他律走向自律,社会则应从缺席到参与。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质量既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也存在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上的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受高校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高等学校应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者,而教师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Quality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lthough the quality issue has become a central preoccupation inother domains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ent internationalisation policies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have developed without much concernfor quality assurance. The central thesis of this paper is that we havecome to a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hereinternationalis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face the limits of theirdevelopment unless the quality challenge is addressed in all itsconsequences. The paper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formsof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From more or less `traditional' forms such as student and teaching staffmobility, internationalis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nowadays move intoactivities such as exporting higher education via branch campuses and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ing transnational university networksand virtual deliver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harmonisation of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se recent developments several issuesand challenges arise, which in one kind or another have direct links tothe quality challenge.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policies andpractices itself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but of more importance are theissues of the recognition of foreign diplomas and degrees and therecognition of credits and credit-transfer. This paper takes a criticalstance towards for example the ECTS, which tries to solve these issueswithout much concern for quality. The way out lies in an integration ofinternationalisation policies and general quality assurance practices at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levels.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W TO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借鉴国际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下各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行为,从法规建设、机制建设、信息建设、加强研究等方面提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