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至北宋的佛经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则是继佛经翻译之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两次翻译高潮都肇始于宗教领域,但各自的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从翻译目的,翻译队伍,翻译作品,翻译思想,翻译影响这五个方面对两次翻译高潮做一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两次翻译高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百琴 《海外英语》2010,(2X):106-106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聂鑫  王美岭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53-154,180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翻译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翻译形式、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等方面,为后人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佛经翻译开创了中国翻译实践的第一次高潮,这个时期的译者提出了诸多含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译学概念,比如文质、语趣、义理。其中,文质说是一组核心概念,贯穿佛经翻译的始终,文派与质派就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论战。合理科学地认识这对概念,对于了解佛经翻译史、了解中国传统译论都是大有裨益的。文章首先探讨了文派质派译论的来源,然后详细分析两派思想在佛经翻译的不同时期如何由文质之争走向文质之和,最后分析这种转变背后的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翻译活动经历了几次高潮 ,从早期的佛经翻译 ,经过西方的科技翻译 ,到近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 ,每一次翻译高潮都呈现出很强的功利倾向 ,译学的发展表明这一现象具有正负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始于东汉,结束于北宋的佛经翻译时期,而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活动掀起了另一个科技翻译高潮。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相似点,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略谈了这两个时期翻译活动的相同点,然而从延续时间、翻译方法、翻译形式、译著数量、译论以及意义影响等方面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从周至民国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我国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到宋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和近代的西学翻译。具有独立性质的文学翻译就大量出现在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股文学翻译高潮中,通俗文学作家积极译介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内容和新体裁,引进新的表达手法,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 ,对翻译的标准、方法和翻译中的一些其它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为后人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翻译史上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翻译理论有同化和归化之分。中国翻译经历了三次高潮,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到当今的各个领域的翻译,各时期的理论侧重点都不同,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当今的中国翻译应体现中国的特色,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教发源于印度,通过佛经翻译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了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佛经文学的传播不仅给汉语言带来了新语汇、新文体,也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在题材、内容、意境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娣 《海外英语》2012,(8):145-146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高潮,该文试图在一种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西方文学主题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揭示出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论这一新视角来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主题变迁,其对翻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翻译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3.
持续近千年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译文和宝贵的译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已对佛经翻译做了深入细致的爬梳剔抉,对其发展脉络和历史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是深得堂奥。然而,细致剖析其诸多译论中的翻译比喻,仍然给予人们新的启示。本文专论佛经翻译时期的翻译比喻,旨在通过评析该时期对翻译做出的种种妙喻,彰显其中深藏的传统根基,辨析其中寓意的翻译本质,更鲜明地揭示佛经翻译时期的理论起源和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以期对中国自身翻译理论发展体系的研究做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张迎丽 《考试周刊》2010,(52):32-32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戚玉晶 《考试周刊》2015,(46):12-13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硕果累累。自佛经翻译时期始至五四运动前后,译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其中不乏精彩论述,如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等时至今日仍具生命力,为广大译者所推崇。本文主要以时间为序,简要地对这一时期内较有价值的翻译理论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6.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佛经翻译的高潮中,鸠摩罗什以其深晓佛理,精通华梵两语的优越条件,在当时政府的扶持和众多佛学和翻译名家的协助下,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译场,全面系统地向中国译介了大乘佛学,并以其娴熟的翻译技巧开创了意译之风,为我国的译经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翻译经验的积累导致了翻译方式的变化。翻译方式是对翻译活动全局性、整体性的思考,是翻译范式的另一种表达。翻译方式有较稳定、易传承的特点,其变化影响着翻译活动。本文通过评鉴明末清初第一次科学翻译高潮翻译方式的特点,探究其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活动的高潮。这三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满足救国图强的需要,中国有识之士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掀起了第三次翻译高潮——西学翻译高潮。本文将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浅谈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赵卿 《海外英语》2012,(1):184+186
在中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佛经翻译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当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以后,原来的梵文原典基本上都没有保存下来。这表明,至少在译者看来,译文可以替代原文,也就是说,译文和原文是对等的。翻译文化学派认为,翻译即改写,然而,由于佛经翻译人员特定的背景,可以认为,在佛经翻译中,改写并没有发生,至少是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