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渡船》与《小站》是袁鹰的两篇作品,同时被选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这两篇散文所选的角度不同:一个以“渡船”为线索,一个以“小站”为窗口;内容有别:一个主要记事,一个主要写景。但是,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一、以小见大滴水映辉之美《渡船》与《小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风貌。对于这样的一个重大的课题,人们自然可以通过长篇巨著去反映。但作者的这两篇文章,都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件常见小事,一个细小镜头,以以小见大,以滴水反映太阳光辉的写法,去表现主题。《渡船》一文凭借一条小船,几个素不相识的乘客,关心一个生病的小孩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学《治平篇》,应达到读通课文,理解精神实质、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的目的。教《治平篇》,要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现在学生手边一般来说就只一本课本,能“导”学生“读”的材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文“注释”,因此要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注释”不够的要适当补充,“注释”不当的要指出订正。下面就本着这一原则,对课文导读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说明。课题,补充注释“篇”:首尾完整的文章,多为议论文,如《劝学篇》。  相似文献   

3.
一、铺垫点拨 所谓铺垫点拨,即给学生铺垫台阶,降低问题难度。如讲《琐忆》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合。”若直截问: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有些学生一定感到困难。不妨问:  相似文献   

4.
教《犟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发表对小乌龟的看法,大家对小乌龟的“犟”有不同意见,一种肯定它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认为它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教师没有简单地肯定学生的说法,而是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正方从“龟族”精神的角度论述“犟”的可贵,反方从办事效率和价值的角度说明“犟”的不足。之后,教师巧妙点拨:听了双方的辩论,你觉得事业成功应具备哪些精神品质?学生很自然地将两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教师又进一步点拨:经过今天的讨论,我们懂得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批判性…  相似文献   

5.
《全神贯注》一文的教学“突破口”应选在哪里呢?教师通领全文后就不难发现,应该从课题入手。紧紧扣住“全神贯注”设计教学,就能突出中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课题和三次提问,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其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次提问──课文第二段内容最能表现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全神贯注。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再想一想,从哪些字词可看出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能显而易见地回答出第二段中相应的句子(第一、二两句)和字词“一会儿”、“上前”、“后退”、“踩”、…  相似文献   

6.
《夜莺之歌》歌声响亮江苏刘尊立一、通读课文,理清线索《夜写之歌》的课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暗含着文童的线索。教师在教学时先向学生提问:“课题为什么叫夜莺之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文中写夜莺歌声的词句。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就能基本...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现的问题,并顺势引导,巧加点拨,教学效果就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上那种一味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也可以有所改变。有一次,我在教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一个学生提出:这首词中,作者怀古论今,一口气提到我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五位封建帝王,为什么用一个“惜”字来领起,而不用“忆”、“恨”、“笑”这些字呢?我觉得这个学生能提出这样一个问  相似文献   

8.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新意拂面 ,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并且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新的教学理念 ,需要我们理性的教学审思。一、从教师作用看 :变“全盘授与”为“点拨诱导”罗伯特·弗罗斯特说 :“教师有两种 :一种在你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 ,使你无法走动 ;另一种只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点拨一下 ,就能使你直上云霄。”新的教学理念呼唤这种能“轻轻点拨一下”的教师 ,只有这样的教师 ,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才能最终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  相似文献   

9.
再谈点拨法     
前年笔者曾写过一篇关于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法的文字,意犹未尽,试再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法,并不是这儿一“点”,那儿一“拨”,就算完事,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以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为前提,点拔法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我教学生读书,分为初读、研读和品读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需要点拨,但点拨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初读一篇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接触到课文的整体,不必提太多的要求,也不必去死抠词语,点拨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读这篇课文的兴趣上,能充分诱发学生读这篇课文的强烈动机。比如我在刚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先从朱自清的  相似文献   

10.
戏有戏眼 ,文有文眼。出现在文题上的便称之为“题眼”。题眼犹如文章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它的主脉或全脉 ,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题眼教学法从题眼切入 ,以纲带目 ,带动全篇。此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如下 :1 寻题眼 ,构想文思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合理性。以《琐忆》为例。该课题从语法结构上看 ,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忆”前有“琐”作修饰语 ,交待了所忆之事的细而多的特征。其中“忆”暗示了行文线索 ,“琐”挑明了文眼 ,揭示了艺术手法。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审题、解题入手。(1)破题释义 ,捕捉题眼。教学一开始 ,教师可…  相似文献   

11.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课内自读课文所占比重大,因此,如何处理很值得研究。课内“自读”是在“讲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老师既不能全包全揽,也不能撒手不管,要适当引导,酌情点拨,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释疑。在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上,我的尝试大体如下: 一、忆读:忆读就是教学课内自读课之前,让学生回忆旧课——讲读课,用讲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读课内自读课文。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大致在体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导”是为“读”服务的,这就必须“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即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教学《观潮》(第七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读。一、“观”字入手,了解特点本文课题为《观潮》,题目作为文章的旗帜,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对《观潮》这篇课文,教师不妨从“观”字入手,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题:驳论 [基本要求] 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作文范围”、“作文提示”、“参考题目”及“立论与驳论”一文,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及质疑,由老师作难点点拨,最后请学生将“参考题目”写成提纲,并将其中一篇成文,交由老师批改或互改。 [难点点拨] 一如何抓住错误的要害? 驳论的关键是能抓住错误的要害,要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善于分析,方法如下: 1.透过问题的现象看问题的本质。如对第一题材料  相似文献   

14.
古诗教学“六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诗题 ,明题意。古诗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思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是一首反映思念亲人的古诗。二、知作者 ,晓背景。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  相似文献   

15.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16.
“点拨法”是“导思——点拨提高式”教学法的简称。“点拨法”是通过以“思”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点拨。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方法。其结构是:“激学导思——引议释疑——点拨提高——精练强化”。其主要功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品质,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点拨法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熟读精思、合理想象的思路过程是:初读明义——细读探微——品读体味——想象升华。这中间,教师也朗读,也点拨,也提问,但教师的这些活动只起“铺路搭桥”的作用,学生始终是这一活动过程的主体。用这样的方法品读淡近的文学作品是较合适的。例如,学生熟读深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可以想象出“巴陵胜状”图;学生熟读深思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就可以想象出“老葛朗台形象”。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这种合理想象具有一定的深度。比如朱自  相似文献   

18.
据说新教材将删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 ,我不禁要拍手叫好。理由如下 :第一 ,删去这些提示 ,就是删去了一些废话。如高中第二册《琐忆》一文 ,预习提示的第一句话就告诉了学习者 :“这是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像这样学习者一读文章再看题注就自然明白的东西何必如此明示?第二 ,删去了这些提示 ,有利于提高师生理解消化文章的能力。有些预习提示 ,总是把应该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揣摩领悟的东西 ,嚼烂咬碎了告诉学生 ,这种教材编写上的注入式 ,危害远甚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注入式。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点拨…  相似文献   

19.
所谓“引渡题”,顾名思义,就是这种题目能起到向导和渡船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到达解题的彼岸。如初中《几何》第一册P.146例2:  相似文献   

20.
李涛 《教师》2013,(31):94-94
课堂教学的点拨是一门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巧妙点拨就是点睛了。教师掌握了这种点拨技能.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以本人所上的一节研究课——五年级数学《倒推的策略》一课为例,谈谈一些点拨指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