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保全 《今传媒》2006,(10):38-40
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  相似文献   

2.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2):34-37
刹长风,兴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众所用知,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早在1942年,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  相似文献   

3.
惜墨如金,新闻就可能像金子一样闪光;泼墨如水,新闻就可能像淡水一样无味。简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之一。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新闻受众都是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间隙,匆匆地去接受各类新闻信息的。因而,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新闻作品特别容易得到大家的钟爱和青睐,而那些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的新闻作品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冷落和鄙弃。因此我们的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短话,写短文,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不仅要做到准确、具体、生动、通俗,还应做到简练。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有人可能不会相信,一个刚刚由三个新闻“门外汉”组成的报道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稿80余篇,使该团报道工作由落后跃至全师第二位。这,恐怕只有报道员们心里清楚:都是让马主任给逼出来的。“增婆娘”——’‘巧媳妇”“巧媳妇尚难为无米炊,懒婆娘更难做缺粮饭,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肚里必须有货”。这是马主任常对报道员们讲的一句话,他也是本着这条原则帮助报道员充实“货仓”的。因工作需要,团原报道骨干调走,新补充人员基本都是新手,有的甚至连新闻ABC还不甚了解,写的稿子也总是干干巴巴、空洞天物,一些本来比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编辑,他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具有局限性。因为不在采访一线,对事件性新闻的编辑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想采取主动,把劣势变优势,真正让编辑的指挥棒转起来,就要在非事件性新闻上下功夫。《黑龙江日报》五版“今日点击”和七版“全省各地”,近几年在非事件性摄影报道突出主题策划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7.
说话、作文,最忌嗲味和无病呻吟。鲁迅把无故拉人闲扯,浪费别人的时间,说成“图财害命”;毛泽东把言之无物的长文章,比作懒婆娘的缠脚布“又臭又长”。谴责可谓严厉,挖苦入木三分。要说整治写长而空文章的作者,朱元津的办法真是高人一筹。朱元津,这个要过饭、当过和尚的明朝开国之君,大字不识,但为人精明。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后,经过一段实践,深怕大权旁落,就废除了丞相职务,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和其他中央政权机构。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有时一天要处理四百件事,要看二百个报告,也真够累的。当时有的官员觉得对这个没有念过…  相似文献   

8.
不知不觉间,一些报纸上近来的长稿又多了起来。其主要表现有:某些工作报道,拖拖沓沓,文字过长;有些一般化的典型报道,动辄整版,连篇累牍;一些会议报道,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还有些言论述评,空洞无物,洋洋数千言。有些报纸上的长稿,一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天天有转稿。读者见了那些长稿,不是头疼就是摇头,阅读兴趣锐减,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影响力。从延安时期开始,我们的党报就不断强调稿件要短些,再短些。对此,许多报人发表过不少精辟的论述。可是,此事抓一阵好一阵,一不留神,长稿就像无孔不入的山间云雾,时不时地从版面上冒了出来。为什么我们一…  相似文献   

9.
浅析转版     
盛学军 《传媒》2007,(1):63-64
仅以2006年5月1日部份报纸头版为例:人民日报刊发新闻15条,分别转至二、三、四、五、六版的有6条;黑龙江日报刊发10条新闻,转二、三版的有4条;文汇报为14条新闻,转二版的5条;四川日报和北京日报均为13条转5条;新华日报共刊发11条新闻,转至二、三版的有8条;广州日报共刊登发7条新闻,而转版的就有6条,分别转至二版、三版、四版、十六版、十九版.  相似文献   

10.
柏士文 《新闻三昧》2003,(11):37-37
一般情况下,企业报的版面是这样设置的:一版是要闻,二版是综合新闻,三版是经济新闻,四版是副刊。就这四个版面相比较而言,综合新闻版实际上处于不轻不重的位置,内容杂,俗称为“杂货铺”,其他版面上不了的稿件都可以上综合新闻版,是“一块不好耕作的田地”。虽然综合新闻版的位置“不尴不尬”,但报纸又不  相似文献   

11.
眼下,不少读者埋怨报纸上的文章太长,信息量太少。有些报社的领导对自己的报纸也望“长”兴叹,大摇其头。写短文、刹长风的呼吁已非一日,然而新闻写作的长风却日甚一日。比如,有的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动辄七八千字甚至上万字,一个版登不下,还要“下转第×版”,洋洋洒洒,既长且空,令人难以卒读。那么,有些记者、作者为何喜“长”不喜“短”?难道他们甘愿既耗费时间又浪费笔墨去制造长而空的文字吗?不是。长有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主攻新闻”上下功夫童炽昌浙江日报近年来加大了新闻改革力度,从去年6月6日开始,实施全面改版。所谓“全面改版”,主要是大力压缩专栏、专刊,强化和突出新闻版,从版面布局上确保“主攻新闻”、“让消息唱主角”目标的实现。现在,日出八大版的浙江日报已经有五...  相似文献   

14.
罗莉 《新闻窗》2011,(2):37-38
一张省级报纸,省内要闻版作为一版的延伸和补充,因其重要性在版序上肯定是要占据靠前位置的。比如贵州日报的省内要闻就固定在二版,它一方面要担负延续一版要闻的职责,策划刊登一些重头新闻,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会议新闻、领导活动、以及一版转版的责任,大多数时候,承担后者的时间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5月25日一版发表了《减少会议,改进会风》的评论员文章;7月29日四版又发表了《治治开会癖》的《漫话》。这些言论都很切合实际。由此我想到,报纸上会议报道太多的“病症”,也应该好好治一治。我统计了一下7月份人民日报的会议消息,登在一至四版头条的就有20件;29日头版9条新闻,有6条是会议新闻,成了“会议专版”了。至于一些省、市报纸,对上边会议消息要照转,本省会议新闻又必登,会议报道泛滥的情况,更是不消说的了。  相似文献   

16.
面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的殷切希望。一前些年,我们报纸的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多;报道人民群众活动少。当时,我们也意识到,长此下去会脱离群众,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的讲话后,我们遵照“多宣传群众”的指导思想,在一版大量报道了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人物。二版开设了“凡人小传”专栏。后来,又在一版开辟了“一线职工风采录”,让那些  相似文献   

17.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是指文章的起笔,“承”是指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指文中层层意思的转换,“合”是指一篇文章的收尾。从全文来说,其中的“转”便属于“过渡”。如果“过渡”得巧妙,可使文章严丝合缝,气韵流动,波澜起伏。对新闻写作来说,有些记者和通讯员写稿时一般是比较注重开篇的起笔和全文的收尾,却不大讲究文中的“转”——即“过渡”,往往也影响到新闻作品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12月1日起,河北日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改版后报纸权威性、贴近性进一步增强,报纸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好评,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主流新闻。要闻版一、二版突出“重”、“深”,紧跟中心,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三、四版作为综合新闻版,突出一个“精”字,重点报道省内新闻、中心工作,又能使全省各地的重要新闻,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重要信息及时传播开来,从而较好地收到了以“重”带“精”、以“精”求“深”的宣传效果。 二是着力提高新闻采编质量和…  相似文献   

19.
新闻改革已经喊了多年,但是,那些无关紧要、平淡乏味的会议报道却仍然充斥着我们的报纸版面、广播节目和电视屏幕,头条好象成了会议和领导活动的专利。正象湖南常德一位市长说的“会议报道太多、太乱,领导都快成电视明星了,群众不爱看,都骂娘了”。有的报道喧宾夺主,明明是表彰会,露面的却尽是领导,先进模范很少见到;明明是座谈会,却只有领导的“一言堂”,而不见与会人员的发言。还有那质量低劣的人情稿、关系稿、面子稿、内部稿、交流稿以及广告新闻等等,令人看而反胃,听而生厌。有的稿件不是惜墨如金,而是懒婆娘的裹脚  相似文献   

20.
科技报是一种新型的报纸。它既姓“新”,报道科技战线的信息;又姓“科”,是科普宣传的阵地。科技报要寓“新”于“科”之中,把两者有机地融汇成一体。这两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读者调查,不少读者反映科技新闻版太空,技术知识版太死。所谓“空”,是指一般的科技新闻“可看而不可得”,好象吃了一个“空心汤团”,“不解气”。所谓“死”,是指介绍技术知识老是一个面孔,没有时效性,缺乏新闻感。为了避免科技新闻流于“空”,技术性报道流于“死”,我们尝试把两者“捏”起来,闯出“新闻知识化,知识新闻化”的路子。在“新闻知识化”方面,比如开化县城东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