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古籍靠“重藏轻用”的方法不能真正的得以保存,也不利于古代文献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用。古籍应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实行开放阅览。  相似文献   

2.
《出版视野》2010,(4):22-24,34
一直以来,编辑被人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它的出现也常常和图书“创意”(策划,设计,开发)、“选择”(选题,选作者和稿件审定)、“优化”(加工整理,美化和质量的提高)、“组合”(编排,有序化)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时群 《新闻窗》2014,(6):35-36
"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是叶圣陶先生编辑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数十年编辑生涯中一贯的编辑工作方针。他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的开幕词中强调,编辑出版人员必须"认定这么个方向,为的是为广大读者服务"。值此纪念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新认识和学习他关于"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思想,对提高我们现代编辑的自身素质,做好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编辑主体价值是编辑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主体处理稿件,面临着三重需要:一是作为编辑主体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作者价值实现的需要,三是受众的、社会的需要.编辑主体价值就是对这三重需要的满足.通过稿件的编辑加工,编辑主体实现作者的价值追求,也实现着自我的价值理想,最终满足社会和受众的文化需求.编辑主体价值应该由受众和社会来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加快发展出版产业的新形势下,编辑工作在出版社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编辑作为精神生产中独立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与其他编辑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总的来说,图书编辑工作具有以下八大法则.这些图书编辑工作独有的法则,构成了有中国特色图书编辑工作的内涵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如何服务是经济社会的一个永恒命题,身处出版转企改制的浪潮中,高校出版社如何冲出象牙塔破茧嬗变,其关键在于服务教育. 一 高校出版社的服务精神 高校出版社,其基本的定位是为大学服务,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编辑应具备的五大意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出版业发展非常快,图书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出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出版业正面临产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如何面对这种挑战,这是出版界面临的大的课题,也是现实的课题.作为出版社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必须适应出版业现代管理理念带来的出版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办法的调整和转变,必须花大力气加快编辑观念和编辑行为模式的转变,尤其需要注重现代编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的个人知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鹏 《编辑之友》2006,(3):39-41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型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和个人知识和智力创造价值的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越来越多的知识性工作者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尽可能地与其他人保持沟通和协作,使技能和知识可以共享,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创造力.同样,编辑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要具有"见于未萌"的慧眼,及时发现图书市场、读者需求的变化,因势利导,掌握图书市场的主动权,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身发展的立足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要求编辑拥有丰富的知识以及知识管理技能.因此编辑全面了解并开展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做好编辑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期刊专题策划的编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握住专题策划中的宏观思维 期刊专题策划,是期刊编辑在综合分析刊物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读者需求及作者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的体现编辑主体性的传播方案.专题策划的过程,是对期刊目标读者广泛调研的过程,是对同类期刊在内容选择与形式安排上反复分析比较的过程,也是对期刊在当下传媒环境下作历史反思与未来探索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的主要过程不能为文化变现服务,一味追求从私人精神产品向社会精神产品的转化.编辑作为社会精神文化大厦的"设计者"、"把关人",要承担起缔造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媒介文化的重任,从而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至将人类精神洒落在宇宙中,成为超越时空、永恒存留的"魂影".  相似文献   

11.
富康年 《传媒》2015,(20):15-17
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 "内容为王"仍然是报刊建设的核心.信息社会带来信息爆炸,从量的层面分析,逐渐丰富了读者的视野,提升了读者的文化品位和境界;从质的角度看,由于人的惰性、市场取向和传受失衡,媒体所提供满足读者生活方面的信息依然匮乏.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媒体从人的长远发展出发,拓展信息的人文内涵,关心人的成长需求,以促进人们心智的成熟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