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地图     
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始设节度使,至玄宗时,在沿边各地设置了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廷承认河北地区名义上降唐的安史旧将为节度使,这些人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与唐王朝分庭抗札,甚而起兵反叛.其中,河北三镇即驻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卢龙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的成德镇和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魏博镇,是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三镇节度使往往父  相似文献   

2.
广德元年在各路军队的合力作用之下,唐王朝在政治形式上恢复统一局面,但是参与这场战争的各方势力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后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渐成唐朝政治发展的一条主线,强如河北三镇在之后的几十年逐渐形成了带有割据自治色彩的“河朔故事”;河东镇虽不似河朔乖张,但也偶有兵乱风波。这些风波反映了中唐时期中央与太原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这种情况下,长官的选任尤为重要。早在肃宗时期中央就曾尝试通过以任命京官为河东节度使的方式达到掌控太原军政的目的,然而所托非人招致河东兵乱,只能暂且作罢。由于河东镇没有成为骄藩的可能,况且河东对中央有很强的向心力,所以唐中央对河东地方势力的扩大也选择了默认。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唐代河朔三镇的割据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较细致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安史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唐朝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些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尤兼三四",违抗朝命,争权夺地,中央政府根本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直到唐末,发展为"自国门之外,皆裂于方镇矣!"的状况,终于导致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的灭亡,使中国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之中.为什么在强盛的唐代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这  相似文献   

5.
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自有其特定的原由:从经济和军事方面看.因均田制的破坏而引起府兵制的瓦解,改变了过去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特点;由政治方面看,从玄宗朝开始出现了朝政腐败.中央统治力量每况愈下;从社会方面看,在唐王朝中央力量消弱的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却在逐渐强化。所有这些都给节度使的出现和割据局面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分裂割据局势形成的原因"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是一个短暂的时期,然而它却是由唐后期藩镇割据过渡到宋统一全国的重要阶段,时间虽只有五十多年,而内容却十分复杂.由于这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是紧接着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农民革命的"恶果".但只要我们深入去探索,自必会看出,唐末农民战争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势下产生的.唐末农民群众的革命威力虽基本上摧毀了唐王朝,但对藩镇割据者的势力却没有能够彻底消灭,他们在唐政权亡后继续割据各个地区.五代十国的所谓君主绝大部分便是唐末的节度使,这些政权的建立实际上都是由于节度使之流的互相篡夺,互相攻击而造成的,因而此种局面应该看作是唐藩割据互争  相似文献   

7.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修订本教材作了较大的改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清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是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又要揭示北宋这一方针对于日后庞大官僚机器的出现和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所起的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对这一内容作些分析.一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在唐末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藩镇,分裂割据局面更加严重.朱温降唐以后做了唐的节度使,盘踞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势力逐渐强  相似文献   

8.
湖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张国刚同志的《唐代藩镇研究》一书。杨志玫教授评论说:“该书提出许多独立新颖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现摘录书中“引言”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藩镇,在一般读者眠里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这实际上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唐代藩镇近五十个,被列入《新唐书·藩镇传》的不过七、八个,是不能代表整个藩镇的情况的。藩镇又称藩岳、藩翰、藩垣、藩侯、在古代不是一个贬词,是形容地方机构能够屏藩王室,镇守一方的美称。从历史上看,藩镇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唐代藩镇(道)与唐王朝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可以分成如下四种类型:一是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其代表是魏、镇、幽三镇;二是防遏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多是战争期间临时设置军镇分合变化而来,虽然时或不听指遣,却仍不失为朝延制遏骄叛的屏障,并非割据藩镇;三是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五代十国的纷扰割据局而是唐代方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看法并不错。但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在论述五代历史时只注意到当时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关系,而忽略当时的民旅矛盾与民族关系。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唐朝初期的强盛,使西方和北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中国地方政区沿革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玄宗时把“府”加入到地方行政区划中来,唐太宗时设置的“道”和唐睿宗时变成正式建制的节度使辖区(方镇)在唐朝后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使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逐渐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经州(府)——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府、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成为地方政区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 ,以科举制考试和战争为正途来选拔军事人才 ;异途则有因借题发挥使皇帝中意而提拔者 ,利用体育爱好取悦皇帝而猎取军职者 ,中央禁军将校借债贿赂宦官而谋取军镇节度使职务者  相似文献   

12.
《李济墓志》作为新出材料,提供了唐代宗室虢王房的大量信息,堪补史阙.而李济个人仕宦经历又涉及元和末年河北成德镇继任危机事件的处理,显示了外来士人群体作为河朔地区的新力量在左右节度使人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反映的史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裴度集团",是指唐宪宗元和年间以裴度为首,马总为副,韩愈第三,以平定、征讨淮蔡、镇冀、淄青等反叛藩镇为目的之军事行动集团。军事行动集团即为彰义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之幕僚群体,在平淮蔡、征镇冀、讨淄青前后,形成一个政治利益集团兼文学创作集团。平淮西是唐代继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又一次军国大事,与征镇冀王承宗、讨淄青李师道,时间上交叉平行,前后4年。"裴度集团"形成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期间,韩愈《平淮西碑》被推倒磨毁,段文昌重撰、建立《平淮西碑》。讫止年在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裴度罢相,失去中枢权力,"裴度集团"活动宣告中止。考订日期,尽可能准确至"日",采用唐代史书"日历"形式。  相似文献   

14.
"部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由汉代军队的称谓逐渐演变为依附者。就军队而言,部曲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将领的私兵,其性质到唐代后期和节度使的牙兵几无二致。就依附民而言,最初的部曲与宗主在宗法关系掩盖下相互之间的剥削关系不明显,但部曲逐渐向仅高于奴婢的地位演化,南北朝末期完成了这种演进,唐代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部曲的贱民地位。  相似文献   

15.
唐代公主的择偶标准,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高祖-太宗时期,公主婚配对象主要是功臣勋贵的子弟、关陇旧族的后代、少数民族首领.高宗-玄宗时期,公主择偶的对象为以高宗、中宗、玄宗妻族为主的外戚集团,兼顾旧族.肃宗-顺宗时期,公主多与河北诸镇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功臣后代及回纥首领联姻.宪宗以后,公主择婿渐趋文学之士.  相似文献   

16.
唐代汝州是防守东都洛阳的重要屏障,同时,在唐代中期淮西割据局面出现后,汝州又成为震慑淮西割据势力,保障漕运畅通的要地,其军事枢纽地位得以强化。在平息淮西李希烈、吴元济叛乱的军事行动中,汝州地区的攻防形势对战局演变影响明显,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幽州镇是河朔三镇之一,是唐后期典型的割据型藩镇,在地理上自成一独立单元。从高僧游历和房山石经题记巡礼碑等反映的宗教活动来看,幽州镇境内的高僧进出是很经常、频繁的。涿州范阳县石经山造经活动很兴盛,在以石经山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定期性的人口流动,他们虽然以幽州镇和河朔居多,但也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幽州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仍很紧密,并未因为政治原因而中断。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藩镇特别是割据型藩镇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唐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突厥南下,在并州以北地区广置军镇,又置河东节度使统辖诸军镇,形成了以军镇为基础的三重防线防御体系,三重防线的兵力布防随着唐王朝防御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开元到天宝年间,唐王朝对河东节度使各个军镇兵力进行调整,外线兵力增加,防御重心北移。在防御重心北移过程中,这一地区形成了并州、云中两个权力中心,造成了安史之乱中两军在河东地区的南北拉锯之势。  相似文献   

19.
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藩镇的起源藩镇就是方镇,据“新唐书”兵志所说:“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由此可知,唐代的藩镇,是从边防军发展而来。边防军如何会发展成为藩镇的呢?这应该从唐代边防军的兵将两方面来看。先从士兵方面说,我们知道唐初继续前代施行府兵制,兵士系由拣点而来,被拣点者为府兵,这种兵制,系建立于均田制的基础上,使得“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亦即在府兵制下的边防兵士,轮番服役,将不专兵。但自高宗武后以后,特别在玄宗时,均田制受到激烈的破  相似文献   

20.
安思顺是从后突厥汗国进入唐朝的粟特人,绝大部分时间活动在陇右、河西、朔方等西北地区,在唐代西北边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安思顺早年从后突厥逃奔唐岚州,可能随薛讷参加了对奚、契丹的战争,旋随旧主调往陇右抗御吐蕃,天宝时升为朔方、河西节度使,也是唯一一位粟特人河西节度使。在节度河西期间,安思顺不遵朝命,拒绝接受高仙芝接替其任,迫使唐廷同意他留镇河西,原因可能是其背后粟特人控制丝绸之路贸易的利益所致。他统治下的河西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盛唐时代最繁荣的区域。安思顺与安禄山为兄弟关系,天宝时分别控握唐朝西北、东北军政大权,形成北部边境的粟特弧形势力圈,对唐朝影响极大。安禄山起兵反唐后,唐朝很快诛杀安思顺,以免遭受两面夹击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