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进入了新阶段,新兴技术在颠覆了传统社会实践方式的同时也改写了身体的具体存在方式。在虚拟现实语境下,由于人类的自然身体不断被科技改造,传统身体美学所涉及的诸多基本范畴也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升级,以"元宇宙"为名称的虚拟现实应用形式将渐次成型且朝着日常生活化方向深入发展。"思想""身体"和"时间"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定义而出现向多元形态发展的倾向。当代的个体主体经常处于多重"在场"的状态,"具身性"范畴也由此开始向"超具身性"演化。故而有必要依据新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对这些范畴的具体内涵开展相应的再阐释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美学范畴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三个时期,最早的美学范畴来自康德和叔本华,后渐渐注重中国学的实践,提出古雅等范畴,最终在境界说中完成了美学体系的构建。王国维的美学范畴体系,继承了中国化的血脉,思想方法却是西方的。古代美学的结构重心是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而王国维则从作家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立论,以“真”作为核心范畴,把学艺术的意义的来源从对道的阐释转换为对现实生活的审视,用现代认识论方法重新整合古典审美范畴体系,从而实现了古代美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理论,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分为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其中基本层次范畴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基本层次范畴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体,而且具有普遍性,表现在事物类范畴,行为动作范畴和事件范畴中.虽然说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应该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运用到语言词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理论研究的最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不仅有着一系列范畴,而且确实存在着一个美学范畴体系。因为中国古典美学不仅具备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各范畴之间存在着有机的逻辑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潜在的,但确实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教育管理学基本范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形态的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等学科基本范畴,是现代社会的造物.管理,在汉语里,意指依据某种法则对一定的组织或事情进行管辖和治理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进而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在英语里,则既指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又指一般的公共事务活动.教育管理,在汉语里,既指宏观的教育行政活动,又指微观的校务管理活动;在英语里,则主要指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具体的经营和对教育的组织领导.教育管理学,在美英等国,其研究已走向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多元并置和多元融合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则还处于经验科学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新闻学范畴及其体系是新闻学理论的基础或内在形式。新闻学范畴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处于第一级的是“事实”,处于第二级的是“报道”和“新闻”。这三个范畴彼此联系,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逻辑系统。“事实”是新闻学的本体范畴,它必然就成了这个系统的逻辑起点。在“事实”与“报道”、“报道”与“新闻”、“新闻”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三个范畴区间,新闻学的第三级范畴则分布于其中,它们与第一级和第二级范畴形成必然的联系。新闻学范畴体系正是由上述逻辑系统及三个范畴区间所体现。新闻学范畴体系具有整体性、目的性、适应性和运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巴赫金诗学的核心——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的特点,探究巴赫金早期哲学美学与文学思想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从整体上理解巴赫金理论的价值立场。巴赫金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的特点包括:文化整体视野下的大文学观和参与性思维上的审美事件性;形而上学基础上的文学形式观;以他人范畴为核心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孟子认识论的评价存在着争论,往往在于对其认识论范畴体系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因此,弄清孟子认识论主要范畴的基本涵义,诸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逻辑进程,对正确评价其认识论,应是有意义的。一、“天”与“人”“天”和“人”是孟子认识论的一对核心范畴。孟子围绕“天人”关系,从对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批评是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濡养下成长起来的批评方法,其研究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的终极价值的考量。因此,自然、和谐与终极关怀理应成为中国生态批评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制度是支撑现代大学的存在,维持其正常的办学秩序,并促进其功能实现的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在我国的出现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其基本范畴的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主张:理念或精神范畴论、中国现实范畴论和一般范畴论。三大范畴论的划分只是针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总体情况而言的,还有其他范畴存在,而且三大范畴论中还存在差剐很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立的主张,同时也存在相互交叉的主张。美国学者罗斯布莱特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阐述并没有将其局限于理念或精神,更没有将其聚焦于管理制度,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从最一般的类的角度看,各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范畴大致包括了制度精神、法人制度、行政制度和职能制度等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恢复设置以来,古诗文就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共67篇作品,古诗文接近50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古诗文占到了52篇。  相似文献   

12.
美学范畴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美学同其他科学一样,是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因此,研究和掌握美学范畴不仅对理解什么是美和美感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教育效果也具有实践意义。什么是美学范畴?是关于美的范畴还是关于美感的范畴?在我国美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我们认为,所谓美学范畴,是关于美的范畴,它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中客观事物的审美  相似文献   

13.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4.
本认为不同的美学对应于不同的美学基本问题,仅就哲学美学而言,也不存在贯穿古今的美学基本问题,美的本质问题的退场,并不意味着哲学美学的衰乏,而新的美学基本问题一提出,怡恰意味着一种新的美学的诞生,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划分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划分为 ,起点范畴 :思想和行为 ;中心范畴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中介范畴 :包括疏通和引导 ,言教和身教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 ,教育与管理 ;结果范畴 :内化和外化 ;终点范畴 :个人与社会。不论如何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或体系 ,它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 ,通过人们的主观的创造活动形成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非本质的、偶然的、个别的方面舍弃 ,而抓住本质的、必然的、一般的方面 ,…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启发教学,人们已经发表过很多很好的意见,但它的精神实质及如何贯彻至今仍值得探讨。下面谈谈我对启发教学的体会。一、关于启发教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基本范畴是认知范畴的三个层次中最重要的范畴,表示基本范畴的词为基本范畴词,基本范畴词的集合为基本范畴词汇.基本范畴词汇和基本词汇存在联系和区剐,加深对基本范畴词汇的研究有助于划分基本词汇.  相似文献   

18.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研究对翻译的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词汇进行再范畴化的过程。本文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基本范畴词汇翻译的不同范畴间的转换,以及同级、越级的处理问题,从而为翻译实践活动中词汇转换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翻译策略,旨在为汉语范畴词汇的翻译再范畴化提供新视角,深化对翻译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气是中国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魏晋玄学“气”范畴具有特殊的本体论蕴涵,这种蕴涵在王弼、邦象及东晋后期张湛等的阐释中,愈来愈与人生的存在境遇和境界抉择相联结。本文认为,“气”范畴蕴涵在魏晋时期所发生的衍变。深刻展示了人生价值追求的深层次之美,它通过对人生观从执着到解脱的意趣逆转,反映了中国人在魏晋时期实现了超越生死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20.
从思维方式上讲,教学论体系的科学化建构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找到逻辑起点;二是必须明确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三是必须建立与前两者相一致的一整套范畴系统.近几年来,不少人正在孜孜以求教学论的本体,竭力界定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并试图建构符合我国时代特征的教学论体系.然而,却忽视了范畴问题,常常用哲学的范畴代替教学论范畴,或将其它学科的范畴移植到教学论中,再用教学方面的有关例证将这些范畴予以证明,这就使教学论几乎丧失了早已有之和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