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作为《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那一代”专题中的第三篇,卢军老师的《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一,在教育在线教师之友论坛的有关讨论中,被认为是语气相对“平和”的一篇。我本人也认同这一点,而且十分欣赏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锋芒。卢老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ebirds:最近,我越来越觉得,读《教师之友》是一件“痛苦”的事。编辑部:ebirds老师从《教师之友》读出“累”算是读懂《教师之友》了。作为编辑,每编完一期《教师之友》也有很累的感觉,当然也很兴奋。希望这种“累”对我们都是一种收获。  相似文献   

3.
李老师,你发表在《教师之友》上的《应该怎样“承认现实”——答何杰老师》,我已经看了。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我们有多少“一致”或“不一致”,而是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商榷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谁说服谁,而是双方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思想,是吗?  相似文献   

4.
唐唐(唐锋卢老师)是我们在“K12”上相识的老朋友了,早就知道他在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做文化层面的研究,近读他刊发于《教师之友》上的文章(《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2003年第1期)颇受启发,也有一些不同意见,禁不住想置喙一番,凑个热闹,更希望这个反思能持续下去,我知道不少有识之士都在做类似的反思,这种反思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何杰:李老师,你发表在《教师之友》上的《应该怎样“承认现实”——答何杰老师》,我已经看了。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我们有多少“一致”或“不一致”,而是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商榷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谁说服谁,而是双方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思想,是吗?今天,想和你谈谈关于“体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之友》2003年第1期刊载我的《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一文,重庆周迪谦老师在2003年第3期发表了《要警惕反思中的思维陷阱》一文,与我商榷。细读之后,原来周先生对我从文化视角来解释“作文教学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一问题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与学生一起读《班主任之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主任之友》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习惯与命运》的文章,我觉得文中提到的情况与本班的状况很相似,于是我在班上朗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下课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能不能把你这本书借给我看一看。”我把书借给了他,其他同学也争相阅读。之后,每一期的《班主任之友》,我看完后都借给学生看。想不到与学生一起阅读《班主任之友》使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一、她使学生加深了对班主任的理解《班主任之友》中那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论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那些有关…  相似文献   

8.
方向和坡度     
《教育科学论坛》2004,(7):80-80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教师之友》编辑部: 我是从朋友处看到《教师之友》的,今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订了一年,没想到你们办得挺好,不由得庆幸自己做了明智的选择。如果封面再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想向你们投稿,但又怕没“关系”,用不上,据说现在投稿没关系没名气挺难的。我也向其他教育杂志投过稿,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朋友说我是痴心妄想。希望贵刊的老师们能告诉我,写什  相似文献   

10.
方向和坡度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者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者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者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这种“累”不是因了文字滞涩——虽然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教师之友》编辑部: 我是从朋友处看到《教师之友》的,今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订了一年,没想到你们办得挺好,不由得庆幸自己做了明智的选择。如果封面再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想向你们投稿,但又怕没“关系”,用不上,据说现在投稿没关系没名气挺难的。我也向其他教育杂志投过稿,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朋友说我是痴心妄想。希望贵刊的老师们能告诉我,写什  相似文献   

12.
《教师之友》刊发了我的《读18篇教育硕士论文札记》(2003年第10期)之后,很多老师来电话或邮件和我讨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谈谈感想,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沟通     
每期我们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评刊表,“教育在线”网站也有很多网友一直在热切关注《教师之友》。这既是对编辑工作的直接促进,也包含着对《教师之友》的殷殷期望。从今年第7期开始,我们将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推出新版《教师之友》。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重温读者的建议和批评,对我们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功课。本期“读者来信”我们选发部分读者的反馈意见,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向这些深情关注《教师之友》的读者致谢!我们更期待有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教师之友》批评的队伍中来,因为把《教师之友》办成一份优秀的教育媒体,不仅是我们,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4.
我是《小学生之友》的忠实读者,每当我收到《小学生之友》时,心里就乐开了花。没有看《小学生之友》之前,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是《小学生之友》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学会了怎样写作文。不到半年功夫,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作文本上经常出现老师批改的红色的“优字”;我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念;我参加了全镇举行的作文竞赛;我的作文《小蜜蜂》在这次竞赛中获了二等奖。现在《小学生之友》成了我的好朋友,她和我形影不离。我非常感谢《小学生之友》的编辑叔叔和阿姨们,是他们让我从《小学生之友》中学到了许多知…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接触到《初中生之友》,是在初一的时候,她那精美的富有内涵的外观,将我深深吸引。打开杂志,我就立刻沉醉于同龄人的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在享受美文的同时我也在其中老师们贴心的教诲下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一次课间操后,一位女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向您借本书可以吗?”“借什么书?”“《班主任之友》!”她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小。“你借这书干什么?这本书不适合你们读,你们也看不懂,看这干吗?”没想到她说:“我看得懂,这本杂志很好,我们都喜欢看。”“好?怎么个好法?”“我们都喜欢里面的班主任,喜欢里面的做法,如果都是这样的班主任,那多好!”她马上意识到说漏了嘴,便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其实,你也是很好的班主任。”我当时无语。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事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都喜欢《班主任之友》。他们说,我们喜爱《班主任之友》,是喜欢里面的…  相似文献   

17.
与《教师之友》相识已有4年。4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新人由稚嫩变得成熟,也足以让一本杂志由探索阶段走向定型。就是在这4年中,《教师之友》完成了从我的“挚友“到“良师“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3期上拜读了一篇见解独特的文章:《有一种伤害叫做爱》。作者以优美而伤感的笔调述说了两个故事,力图阐明教师的爱如何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读罢此文,笔者想问:爱是一种伤害吗?第一个故事,女生作文写得很好,受到语文老师的宠爱。在语文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女生作文特别出色,甚至“也发表了一些东西”。遗憾的是,“她没有考取大学”,因为“数学太差”。笔者不明白,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教好语文,学生数学没学好怎么会是语文老师的错?女生“严重的偏科现象”与语文老师“单方面的引导不无关系”是什…  相似文献   

19.
朱红霞老师发表在《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一期中的《看“手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育随笔。朱老师真是教育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善于从学生生活出发,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不经意的谈话中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与谬误、命运与奋斗的内涵,是向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理想境界努力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一看《教师之友》发起的关于“那一代”的讨论,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喜、羞、怨、忧,真不好形容,多次欲言又止。我比魏书生老师只小三岁,我不知道自己算是哪一代。“那一代”似乎有特定的含义,我不敢贸然高攀;“这一代”也有特定的含义,我也不敢贸然自封。我觉得把魏、于、钱相提并论多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