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  相似文献   

2.
文学家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总有一定的寄托,通过人物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甚至有时作者不仅是在塑造人物,同时也在塑造自己,以至作品中的人物有时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这种双向反映创造出来的形象,就是有机地融合了主客体,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艺术典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探讨、把握迅作的主题。《长恨歌》中的杨玉环是作者精心塑造,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我们不妨从对杨玉环形象的分析,从这一艺术形象的客观效果上来看《长恨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观照历史上李杨故事原型的多重视角和创作主体心理认识上的矛盾,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进一步考察,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4.
《子夜》中的吴荪甫并非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所不可避免的公式化、概念化,使作品缺乏应有的思想容量、意识容量和美学深度。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作家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放在了艺术审美创造的需要之上了,作家违背艺术规律去求新追异,反而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不新也不异,而趋于庸俗化、平面化。  相似文献   

5.
《哀江头》和《长恨歌》作为同样描写李杨爱情的唐诗名篇,但由于写作背景、看待事情的观点不同等方面,造成了人们对于《哀江头》与《长恨歌》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也正因为这些不同,它们才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陈鸿不认可李杨恋情,尤不认同《长恨歌》的赞美,写《长恨歌传》以纠正白诗之思想过失,引导读者摆脱情的羁绊,用政治眼光解读诗的内容。《长恨歌传》是改写诗歌内容,有文本、再创作性质的小说,是以志书、野史为文本的演义体小说的前奏,为《长恨歌》作政治意义解读是它的主题,其思想价值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们的现有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历史题材,藉之表达心中悲喜。"李杨爱情"以巨大的张力性品格被历代文人咏叹,其蕴含的中国古典爱情意蕴和演绎"李杨爱情"的《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主题纷纭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芸,莫衷一是,是一个颇费猜详的“斯芬克斯谜”。这首长诗主题思想的复杂性是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人物遭遇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与传说的融合与艺术化。因此,我们在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时,应着重着眼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效果,而不能生搬历史,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题目上来看。《长恨歌》就是长恨之歌,就是歌咏长恨,诗人  相似文献   

11.
也谈倾向性     
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呢?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海》解释说:“文艺作品的倾向性,是作家、艺术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各个阶级的作家、艺术家从观察生活,选择题材到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形象,都表现着他对现实的评价,反映着一定阶级的观点和政治倾向。无产阶级要求文艺作品把政治倾向通过艺术形象的真实描绘自然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唐代小说家笔下的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后代作家更关注于李杨爱情本身不同,他们以历史的眼光关注李杨题材,在描写爱情时更注重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从而提醒人们总结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之《长恨歌》与陈鸿之《长恨歌传》“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是诗、传结合构成传奇的一种体式。这种“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艺术特色深受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从而使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情节的创造更富艺术想象力,细节描写更加细腻逼真,使抒情进一步向艺术渗透。  相似文献   

14.
小说《伤逝》与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相似的主题和结构,似是而非的人物形象,大同小异的艺术特色。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作家思想的承继与超越,决定了前者在承继后者基础上进行超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或以为《长恨歌》意在讽刺,或以为意在歌颂李杨的爱情,或以为《长恨歌》乃爱情和讽喻兼备。而实际上,《长恨歌》并非意在写爱情,而是在写这种所谓的爱情背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的感情和命运悲剧;《长恨歌》并非刻意地在讽刺,而是在向世人揭示这种人间悲剧的残酷。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写的是李杨的爱情悲剧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从《长恨歌》的深层意蕴来看,在李杨身上所发生的已不单是皇与妃的个人爱情悲剧,而是一切人都可能经历的最基本而又最模糊的情感体验,最强烈而又最隐秘的生命感受,最伤感而又最无奈的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7.
《春蚕》、《丰收》和《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农村出现的“丰收成灾”这一现实的作品。三部作品都对导致“丰收成灾”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各自的追寻。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剖析,对它们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达了对三位作家的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语文同仁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侧重分析闰土和杨二嫂。面对“我”却很少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好像“我”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人物,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不可否认,作品对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独特、鲜明、丰满,颇具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偏爱,自然在情理之中。殊不知,“我”身上还蓄着很大的潜力,“我”这个艺术形象完全可以和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媲美。因此,分析《故乡》,就不能忘掉“我”这个艺术形象。小说是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感和“我”期待——幻灭——…  相似文献   

19.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作家、艺术家认识和反映生活的一种手段,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形式。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不是通过作家的推理、议论,而是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反映的,所以高尔基说艺术作品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要用形象和图画来描写现实,那就要用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自始至终不能脱离生活形象必须把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体现在具体感性的形式中,把作家丰富的感性经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经验)概括和组织到作品中来。没有生动的、具体的感性经验,也就没有艺术形象。当然,人类对现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文学艺术也不是纯感性的认识,但它一定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等感情活动去达到理性认识。感性经验在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中的无名艺术金昌铁中成永新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精雕细刻的艺术形象,可是有些主人公有姓无名以至无名无姓,这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体现了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奇妙之处。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他的这个绰号与其满口“之乎者也”的迂腐性格搭配得天衣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